2015年2月20日

鄧公野花園|第一塊園圃整理中



文圖/陳信甫

重返生態化的道路上,關卡與險阻重重。重新學習生態,優先以牠們的視角及生命的需要選回原先被我們淘汰的尋常地區植物是首要大關。接下來,還有更大一關,即植物群落與地景型態,或者說是種植方式的呈現,這是攸關牠們得否安居的要件。前者有關的是新生態系裏的植物種類,後者則是總合構成的地景型態,這兩者都與我們慣習已久的園藝審美或景觀審美大不相同。

圖:整理中(一)

既有的蝴蝶園或原生植物標本園固然在若干生態面上有所貢獻,但並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型態,兩者在植物選材上雖有所改變,然而在生態審美上卻有所不足。不管是源自英國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全球植物掠奪下逆勢誕生的"野花園"(Wild Garden,中譯是野 花園,不是野花 園),或是日本二戰後高度開發下興起的里山保護運動影響而生的"里山花園",通過生態法則與擬仿自然的人為栽植所形成的自然形態之美,才能用以抵抗幾世紀以來盤據人間社會裏的園藝之美或景觀之美。

圖:整理中(二)

淡水"鄧公野花園"究竟有何奧祕呢?過年前就停在這一篇,三月份也許會來舉辦現場導覽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後續還有幾個園圃要營造,有意學習者也可參與生態志工的行列(平常日);如果只有假日有空的話,那就報名社大課程吧,三月起開課。


圖:整理前-堆置數年的土堆與隨地擺放的各色花盆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