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2013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紅刺蔥涼拌豆腐

文圖/陳信甫

愛吃卻又怕有毒,似乎是小朋友們共同的天性,不論在哪兒帶領活動都一樣。一同野外散步時,時時好奇的殷殷詢問,總讓我想起尚未離巢的幼燕張大嘴巴迎接成鳥回巢的樣貌。愛吃,那我們就一起來做道好吃的野菜吧。拜校園持續生態改造之賜,讓我們得以重溫先人充分利用原生植物的時光。食茱萸富有辛香的刺激味道,不僅是多種鳳蝶寶寶的成長食品,更是往昔常民生活的佳餚。



2013年7月20日

2013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在自然中成長與學習

文圖/陳信甫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暑期基礎班第一天在校園魚木葉片上發現的端紅蝶幼蟲寶寶,彷佛伴隨著小朋友在自然中的成長而漸漸蛻變,進階班結束後,牠也歷經終齡幼蟲、前蛹與蛹的不同階段終至羽化成蝶。希望這些小朋友們能如端紅蝶的成長一樣,開展美麗的翅膀,在我們與野生朋友們共同生活的生態系中振翅飛舞。(2013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 7/8~7/18)

2013年7月15日

GO ! 2013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進階班札記

文圖/陳信甫

沿續基礎班的課程,進階班一方面選擇較為遠距且生態較為良好的地點來觀察生態,另一方面則要訓練小朋友學習獨立自然觀察的相關技能,包括:學會使用數位相機做觀察紀錄、數位檔案處理與儲存、學會利用網路資源,查詢觀察所見之動植物與昆蟲,以及學習上傳照片至FB,請教他人並與他人分享。從7/15~7/18四天上午,分為四個主題來進行:

Day 1:軍艦岩自然觀察
Day 2:六塊厝海岸自然觀察
Day 3:數位影像與網路應用
Day 4:黑龍與垃圾鳥之城市傳奇



2013年7月8日

GO ! 2013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基礎班札記

文圖/陳信甫

在淡水鄧公國小暑期育樂營隊開設兒童自然探索課程已進入第二年,我們依舊採取自然觀察的方法做為培育生態教養的基本途徑。一面觀察校園及市區近郊此等人造環境中的生命驚奇,另一面則同時探究宜人城市中的生態問題。從7/8~7/12為期五天上午,分為五個主題來進行:

Day 1:認識身邊的野生朋友
Day 2:偵察蝴蝶生態
Day 3:偵察蜻蜓生態
Day 4:偵察蛙類生態
Day 5:五感體驗與生態金字塔



2013年7月6日

大屯山的自然寶藏|04:大自然的獎章

文圖/陳信甫

暑期活動的白天,我們進行了校後山路的日間觀察,偵察了許多日行性的昆蟲與動物。那麼夜間呢?學校所在周遭環境會有哪些夜行性的野生朋友們現身呢?

校園裏究竟生態狀況好不好?是否有其他的野生朋友們與我們共同使用校園呢?第一天晚上的時段,特地邀請大屯國小曾聰賢老師在操場上架設水銀燈與白布幕,並帶領大家來觀察。然而,以我一年來在校內的觀察經驗來預判,原先頗為擔心夜間觀察時會不會只有小蟲兩三隻,而讓大家失望呢?



大屯山的自然寶藏|03:圳溝裏的生態系

文圖/陳信甫

沿著學校後方的山路一路觀察到中午,大家早已飢腸轆轆了,正好在三清殿吃午餐。殿前有條小水圳,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我並不事先說明,而是直接把背包中的小網子和塑膠瓶拿給他們,自行在圳中溫柔撈取,讓他們自己發現水圳中的奧祕。像在夜市撈金魚似的,大家輪番上陣,結果發現了大肚魚、蝌蚪、紅娘華、水蠆、黃綠澤蟹、福壽螺等六種水生昆蟲與動物。



2013年7月5日

大屯山的自然寶藏|02:豐富的生命行旅

文圖/陳信甫

第一天的上午,我們第三度走訪大屯山山腳下的三清殿步道。過去近一年來,我們從冬季十一月開始,繼而春季四月,本次則是首次夏季的自然觀察。本來應該是生命力旺盛的炎夏,卻因路旁剛剛除草,清除了野生朋友所需的食草與蜜源植物而減色不少,但仍然比起前兩個季節豐富得多了。



2013年7月4日

大屯山的自然寶藏|01:從自然觀察培養生態教養

文圖/陳信甫

炎夏暑假的第一週,在興華國小展開了為期兩天的生態營隊-大屯山的自然寶藏。計畫中時數過半的仍是大量的日夜自然觀察,其次為了提高興趣與增進觀察能力,本次加入了攝影的教學與事後檔案處理與上傳臉書;最後,則以生態金字塔的概念來總結我們對於學校周邊觀察所得物種及其連結的生態系統。總是自然觀察,有這樣的必要嗎?



2013年7月1日

林口野步森林|夏之鳴!野步森林自然散步

文圖/陳信甫

六月是人間學子的畢業季。而野步森林的六月,除了震耳的蟬鳴之外,還有剛從土壤中破蛹而出,羽化成蟲的武士。原本應該為其祝福的今年夏天,竟是牠們從野步森林告別的畢業典禮,武士已然末代。

野步森林與生活其中的野生朋友們能從本色混凝土(世大運選手村)與綠色大洪水(野地景觀化)的雙重夾擊中尋求餘生嗎?我們始終一本初衷,從心開始,從心出發! 愛護生態,從腳踏芬芳的泥土開始;了解生態,從親身自然觀察開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要綠地能否得生態?知識分殊,生態成為特殊學門或個人興趣,可有可無;以人為中心的綠地想像,終究宜人而生態不宜。文化得自於自然,卻與自然漸行漸遠。我們堅持親自體驗的自然觀察,企圖在野地裏重新認識生態系裏個別的生命,理解相互關連的生命之網,重構未來的想像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