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淡水|大屯溪物語:人與自然諧和的地域合作行動(下)

社區組織培力及社區想像力的激發

鄉村社區的土地既是日常生活使用,亦是家庭及個人生計的來源;土地不僅是人類所需,更因為鄉村經常是人們集居高密度開發的都市與自然野地的過渡區域,因此它是一塊生態敏感區域,關乎向都市開發看齊無視自然萬物生存,或是尋求新的生活價值與自然共處。就這一點來看,在地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及價值觀就極具關鍵性。

摒棄一般大眾觀光追尋經濟至上無視土地倫理的開發模式,「大屯溪物語」式的提案就是要激發在地社區對世存土地及生活領域的不同想像。請注意我們是採取邀請與合作的態度,共同來體驗替代式的鄉村發展模式,這其中我們直接教授也引介各類資源培訓在地社區居民重新認識社區並尋求經營社區的新技能。




淡水|大屯溪物語:人與自然諧和的地域合作行動(上)

大屯溪社區規劃工作站緣起

文圖/陳信甫

大屯溪對於淡水人來說並不陌生,多年前集結在地及淡水地區人士共同倡導保護溪流生態及其世傳的茄苳石堤而開啟了大屯溪的社區營造的開端。個人參與當地工作多年之餘,有感於動人的鄉村景色或因農產業衰頹或因鄉民自鄙而逐漸傾頹,而在九十三年以「走尋大屯溪流域的鄉村地景」為主題向營建署提案申請「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獲選,逐步與在地社區共商社區生活空間的改善、鄉村地景的保育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這樣的基礎下,另於九十六年向台北縣政府城鄉局申請設立「大屯溪社區工作站」(工作範圍為淡水鎮屯山里),半年以來與在地社區組織屯山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培訓其能力並推動了一系列的活動與簡易環境改造。〔註:本案屬於台北縣城鄉局推展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實驗計畫之一:「九十五年度台北縣在地生根計畫──工作站&補助計畫──小型實作工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