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打造城鄉野花園@桃園外社國小

師生參與式校園生態營造


文圖/陳信甫

淚別林口野步森林之後,首度重返林口台地的西麓。外社國小臨接新市鎮特定計畫區外緣保護區的西邊,與自然演替為林的丘陵地為鄰。要怎麼改造既有的、向來以服務人為主的校園呢?想與蝶為伍,就是直接植入接近醬菜等級的通用食草與蜜源植物嗎?生態系是一個複雜的組成,有著複雜的相互關連,獨鐘美蝶或可蛙終究是殘缺不全的。前經室內講座與校外後山的自然觀察,初步了解地區生態系的構成並建立系統性的觀點,而後決定利用南向山坡、林蔭步道與陽光草地等不同地景型態來改善校園裏的生態品質。

植喬木

植樹,不只是植下一棵樹,更要將生態系植入人心。八堂課程裏已進行到第四堂,我們挑選了五種地區性原生喬木,帶領六年級小朋友認識相關生態,並植入原先整體構想的地點。挑選了哪五種呢?不是全台氾濫的台灣欒樹、水黃皮或苦楝,而是台地上既有的紅楠、台灣朴樹、魯花樹、三腳虌與水金京。五棵及五種太少?當然,剩餘的大宗將於第八堂由教職員及志工們一起來種植,有興趣一起來做生態笨工的朋友可以連絡一下。



植灌木

生態系裏的人為破壞除了不當開發的"硬破壞"之外,休閒與(不)自然審美的"軟破壞"實可等量其觀。我總是持疑著:公共綠地的形貌為什麼總是片面宜人卻生態不宜呢?

最近看著BBC改編自法國作家大仲馬小說的影集"火槍手"Musketeers(台灣先前另譯"俠隱記"或"三劍客"),對於其中法國王室怎麼使用凡爾賽宮殿周邊的綠地特別感興趣。法國式的庭園是由廣大的草地、草地周邊通常使用灌木圍禁、成排列植的喬木及各色豔麗的草本花壇所構成,這些簡單幾何形式的要素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百年來公園綠地的想像。

十幾年前,聲稱生態的景觀設計興起,一度改用"複層植栽"來取代沿襲已久的七里香單層樹籬。然而,植物種類與型態上的單調與不生態,仍然不能滿足生態系中多樣性生命的需要。灌木不是人間綠地的圍籬,而是眾生命的食物與棲息之所,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的是"複雜植栽"(不要"複層植栽")!

繼上週帶領六年級植喬木之後,本週帶領五年級植下燈稱花、台灣山桂花、大青、龍船花、水麻與青苧麻等六種台地上既有的灌木。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