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狂獾末日》上映中


文圖/陳信甫

以災難為題材電影向來能夠刺激平凡人生的感官,對於早已遠離自然的人間社會來說,陌生、令人嫌惡或恐懼的野生動物是其中的熱門主角。姑且不論因人類文明惡性發展引起突變的想像,若干純屬外表不討(人)喜的野生動物,只需稍加搧動,仍能輕易地引發觀賞者的刺激感。蛇、鯊、鱷、蜘蛛等無疑的是嫌惡榜上有名者,網路上隨便一查便能得到《人蛇大戰》、《大白鯊》、《萬鱷巨獸》、《蛛網》等片名;有些動物雖然個體並不兇惡,若是無端群聚攻擊人,也能引起無名的恐懼,如《鳥》;如果染上了病毒,那就是一系列《人鼠大戰》的題材了。


△果子狸採食大屯紫珠的果實

然而,電影並非純屬虛構,人間社會對於野生世界的恐懼確實存在。除了幾種毒蛇與稍大型的台灣黑熊之外,台灣向來沒有具有致命恐懼的掠食性野生動物,幾十種哺乳類動物並不可怕,保育法令實施之前倒是經常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直到狂犬病的陰影籠罩,突然整個社會的神經都緊綳了起來。

鼬獾,原是種不起眼、沒幾個人識得的小型哺乳類動物,一時之間如同通緝要犯之首似的,報紙、電視與網路上到處都能見到牠們的影像。不只是鼬獾,食肉目的其他野生動物也可能保毒或成為病媒,媒體熱播後引起恐慌。然而正當研究人員尚在尋找病毒來源之際,長久以來源自於對野生世界的陌生與恐懼,終於爆發並四處反擊,甚至只是因為自己認為看起來行為可疑,即任意的活活打死果子狸(保育類),然而事後檢驗卻未曾感染病毒。中國時報在8月1 日的新聞標題也擅自將狂犬病毒更名為狂獾病毒。

不從整體生態系統思考,只依照人類情感的親疏遠近做取捨,因為狹愛,而不對等的對待可人的貓犬與可疑的野生動物。狂犬病毒來源尚未證實,但是人間社會的「恐野症」確實大爆發無誤,《狂獾末日》正在台灣熱烈上映中。不幸的是,這部即時播出的野生動物災難片可能沒有下檔日。

註:咦?題目為獾,照片卻是果子狸?雖然經常於野外日夜觀察,但我確實未曾有緣識得鼬獾,而且只有一次偶然的機緣遇見正在食取紫珠類植物果實的果子狸。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