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觀音山|綠色的美學形貌與生態內涵

文圖/陳信甫

距離前次行走觀音山硬漢嶺約有十年以上了,十年之間步道的形貌改變頗大。自從觀音山納入國家風景區之後,為了提供郊野健行的遊憩服務,興建了若干服務設施,加寬了步道,也對步道沿線的景觀施加了多餘的妝飾。如何妝飾呢?無非是清除了原有植物,而後替植討(人)喜的櫻花、青楓與多種色彩鮮豔的園藝花卉。

深入自然寶山,我們探求的不正是有別於外地或與都市宜人綠地截然不同的地區生態系地景嗎?為何總是一再複製宜人世界裏有限的美學沉疴?地區原生植物多如數百種以上,無奈總是為人鄙棄為單調,而硬生生的塗抹濃厚的進口胭脂。乍看之下屬於綠色系的自然山景,色調、質感與形態是極為豐富的,如本圖是三年前從凌雲路望向觀音山所拍攝的照片,這是一幅夏末初秋的觀音山植被地景。



嫻熟自然地景的閱讀者,可以從暗沉的深綠判讀出相思樹,而多處新綠與翠綠則是幾種楠木類植物在夏末第二次萌生的新葉,淡褐色則是白匏子剛剛孕育的花苞,白色可能是藤蔓形態的何首烏攀爬在樹冠上綻放的白色小花群。為什麼我們總是耽溺於片面獨利自己(人類)的園藝世界呢?這是一個生態素養與美學鑑賞的課題,是社會性與文化性的積累與成見!

北觀處在觀音山抹了那些進口胭脂呢?紅樓花(中美洲)、翠蘆莉(墨西哥)、松葉牡丹(南美洲)、桂花(中國)、朱槿(中國)、木槿(中國與東亞)...等等。哥倫布等冒險家開啟大航海時代以來,打開了外來物種在世界尺度上人為傳播的途徑。而我們在島上的"貢獻"(誤),則是透過健行、踏青等山林旅遊"親近自然",卻把來自其他地區的世界植物帶入原生植物之野。這麼做對地區生態系有影響嗎?即使無視生態影響,只談美的欣賞,然而這些質感、形態與色彩截然不同的草木介入林野之地,不會感到突兀嗎?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