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北19山路|生命之樹與生命之草

文圖/陳信甫
本文同名刊載於環境資訊中心2013-9-8。


夏末至初秋是食茱萸年度性的開花時節。在人煙稀少的鄉野,不難見到群集白花佈滿樹頂的盛況;而某些早些開花者,現在已是結實纍纍。每當風雨及颱風過後,食蜜昆蟲們總是傾巢而出,四處尋覓花叢,滿足風雨期間未能外出進食的飢渴。


大白斑蝶與食茱萸

在人們久未使用而再度野化的鄉野道路上(北19線道),尋找食茱萸的蹤跡。迎面而來的大白斑蝶,輕漫地飛舞著,引領我的目光投向樹梢末端的白色聚繖花序。雖然不過是黑與白,翅脈猶如小楷筆墨勾畫的樸素,即使身處他種彩蝶之中卻依然耀眼奪目。


食茱萸充滿野性的陽光之美(台二線三芝段)

蝴蝶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昆蟲,愛屋及烏之情,我們理當深刻了解其生命過程中所有的生態需求。然而,此地區的山區道路也感染了毗鄰鄉鎮所流行的「園藝熱」,將路旁清理出約五公尺的寬度,種植了櫻花、紫牡丹、黃金露花、紅鐵莧...等片面取悅遊人的少數植物,聲稱此為「(怡人)綠美化」與「(怡人)景觀化」。


山區與鄉野道路的「景觀(不)美學」

值得探究的是,追求此等「(不)綠(不)美化」的過程當中,有多少蝴蝶(及其他野生朋友)的生命之樹與生命之草,因為無能或無意為人辨識,從而遭到清除盡淨呢?什麼時候前者的命運又將輪到此株大白斑蝶與我相遇的食茱萸呢?清除了這些無需價購卻自然生長的野生植物,何時何處能與蝴蝶重相逢呢?難道終究只能在名為蝴蝶園的網室囚牢裏嗎?


△「景觀(不)美化」前的清除作業

鄉野與山路非得一再重複慣習的園藝美學嗎?符合生態原理的野生地景就不美嗎?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百拉卡公路從未刻意去種植外來種植物,除了定期修剪路邊過於茂盛的草木外,任由自然演替,卻比北海岸這些鄉鎮花大錢改壞生態來得美!


△百拉卡公路自然優美的野生植物地景

相關文章:http://wildurbanism.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24.html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