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鄧公野花園|亞歷山大的 「花園野趣 」



文圖/陳信甫

因為大一景觀設計課程的需要,最近重讀了亞歷山大的名著 《建築模式語言 》。多年來,我從人與社會轉向人與自然的連結,總以為此書仍未超脫獨樂人間的視野侷限,因而早早自行仿照雷同的思維與邏輯,開始編寫生態模式語言做為補綴。沒想到這次重讀有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新發現,首先在相關著作《營建之常道 》讀到了有關荒野的字句,又在《建築模式語言 》裏讀到了 「模式172 花園野趣  (Gardens Growing Wild) 」:

「野趣花園比起修剪整齊的人工化花園來更為健康,能夠更加穩定地生長。這樣的花園可以任其自然,一兩個季度也不會衰敗。對人來說,野趣花園使人有機會見多識廣....可以觀察自然界的時序變化......。 」


圖:一號園圃/第一年暫時成果

因此,亞歷山大建議:

「種植青草、苔蘚、花卉與樹木,使他們如同在大自然中一樣生長:把它們混種在一起,不使它們之間界線分明,不使泥土裸露,不做正式的花壇,使所有的邊界和邊緣都有粗糙的石瑰、磚頭和樹木做成,它們同天然環境渾然一體。」

雖然厚厚一大本裏只有寥寥隻字片語,但是1960-1970年代的亞歷山大是否早已經在城鎮、社區與建築的參與式社會營造模式中埋下了重返自然的種籽了呢?


圖:一號園圃/一年前的原來模樣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