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2015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大冠鷲班札記



文圖/陳信甫

白頭翁班著眼於淡水近郊,大冠鷲班則向三芝與石門遠征。暑氣逼人的夏季裏,總是無法抵擋泡水的誘惑,於是全程二公里的途中就在鄉間的菜公坑圳裏玩了起來。小朋友真是天生的獵人啊,從波光粼粼的圳水中抓起了一隻又一隻的黃綠澤蟹,還有抱卵的母蟹哩。 (別擔心,都放回去了。)



※   ※   

繼城市校園與城鄉田野山林之後,自然偵探們持續邁向北海岸來探索,今年的目的地是石門洞,我們偵察了海岸地質、海岸植物與潮間帶生態。小朋友眼尖,發現了一隻裸殼中的寄居蟹,於是我們玩起了換殼秀的遊戲,先為其丈量尺寸後再分別撿拾約略合宜的空貝殼供其挑選。最後,當然要一起來撿拾海岸垃圾,善盡小小的一份心力,畢竟我們從不滿足於消費生態的旅遊!



※   ※   

校園裏的蚊子哪裏來呢?是從樹木生出來的嗎?不然大人怎麼老是往樹葉上大噴殺蟲劑呢?結果一個星期後蚊子如故,但是其他以植物葉片與花苞為食的昆蟲們都死光光,大半年不復返!

上過生態課的小偵探們都知道,樹木不是蚊子的媽媽,也知道蚊子的小朋友孑孓生活在積水裏。今日設置昆蟲陷阱的時候,小朋友發現了水盆中的積水裏有孑孓,怎麼辦呢?倒掉就好!但是大人們要想想,要怎麼解決容易積水生蚊的花盆,以及水溝裏源源不絕的蚊子啊!明天小偵探要學以致用,展開校園孑孓孳生源的調查,然後8/28教師研習的講座時我再把結果告訴大人們。



不當萌物控與獵奇控!因為學習生態不只是玩耍用,更要用來發現並解決日常生活裏的不生態問題。不管是社區或學校,蚊子一多,人們就開始疑東疑西,以為戶外所有的水體與樹木都有蚊,都想填平水池並砍樹除草而後快(卻從不除花)。其實我們從小就開始上自然課,長大成人之後卻總是遺忘了科學是必需驗證的。

校園裏的蚊子從哪兒來?只要重新溫習自然,便知道蚊子不是孫悟空,不是從樹木生出來的,而是孳生於陰暗靜止的水體。我們不猜測而採取實證的方法,如何驗證有無呢?很簡單,小偵探們人手一個白色小容器四處勺水,再目視檢查水中有無孑孓即可。

生態盆、生態池與水生植物盆,都沒有孑孓!!(因為飼養了大肚魚與蓋斑鬥魚了。)接著檢查水溝與陰井,因為連續晴朗又乾燥,中庭水溝的積水甚少,即使有,一勺起來也無孑孓。最後找到西側門停車場附近的陰暗水溝,一靠近就可見成蚊,但水溝蓋卡住了搬不開而無法檢測,這就需要校方動手了。明確發現孑孓的,是位於育苗區的兩個花盆與廚房前保麗龍容器內的積水,怎麼處理呢?倒掉!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