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回到過去 開創未來



文圖/陳信甫

提到生態破壞,社會上總是習慣性的把開發與新台幣當成所有的原因,禍首則不外乎財團或政府,那麼各個城鄉計畫裏的法定公園綠地裏,既然已無開發之虞,為什麼生態品質依然低落?綠草如茵的綠地對牠們來說依然猶如生態沙漠一般?被忽略的或隱而不論的是文化,特別是文化中無法與自然共生的慣習美學與有缺陷的自然觀,不僅盤據在城鄉公園綠地裏,更早已走向改造山林。



要在北投城市公園裏打造一座自然森林,終究必需挑戰慣習美學的桎梏,並找尋替代性的新美學。到哪兒去尋呢?就像電影「回到未來」一樣,現在被破壞的,唯有回到過去加以更正。於是我們走訪大屯山區,去尋求最接近1697年郁永河渡海來台曾寫下北投自然森林的繁茂地景。美學是人的觀念,不是自然本有,然而我們人是有能力建構能與自然共生,能與人以外的其他眾生命共享的生態美學做為永續未來的指引。



全促會今年度的圓夢計畫裏提供了六十小時資源的系列課程,我們已提出了「預約奇岩百年之森」的構想作為社區/城市未來的新願景,相關內容已在上週成果分享會裏說明了,未來想必還有來自社會「常識」的諸多挑戰,那麼最後一堂課就在大屯山學習生態美學的新視野與新種植法。不巧恰逢今年度東北季風的第一道鋒面,然而大家不畏雨勢,都是未來戰士。



「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郁永河《裨海紀遊》 之北投硫穴記)如果1697年的郁永河搭著穿越劇的潮流來到卅百廿年後的2017年,眼前大屯山區自然森林中的南五味子(藤本)纏掛紅楠(大喬木)的這一幕,與曾經令他驚心動魄的北投原風貌相差有多少呢?



「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郁永河《裨海紀遊》之北投硫穴記 )《裨海紀遊》三百廿年後的大屯山區,紅楠依然是自然森林中的主角,只是樹木直徑不過廿、卅公分,與「十圍」(約一米多,直徑或圓周長?)相差甚遠,已然沒有「巨木裂土而出」的震憾感了。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