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龍崗初體驗 里山生態生活美術館 



文圖/陳信甫

我每每提及龍崗的原生植物多樣性高,更可觀的是生態規則蘊藏其中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所呈現出來的周遭景觀極富生態美感,於是郭老師提議:能不能拍出來給大家看呢?那麼我就獻醜把課後週日遊逛龍崗所拍攝的照片貼出來。這還是很粗淺的觀察,長時間的累積會更豐富且深入。下次上課教室在外打林步道,除了拍攝個別的植物或昆蟲動物之外,大家也來拍拍這種蘊藏生態規則的里山生活景觀吧。



2016年12月21日

鄧公野花園|校園平日生態教養



文圖/陳信甫

十五面生態影像版面下午安裝在校園中庭裏了,恰好做為鄧公野花園緩緩但持續營造兩週年的紀念。謝謝校長與主任的慧眼與支持,讓構想已久的版面得以實現;還有實屬稀有保育類等級的伙伴們一起努力兩年,開啟了新的生態校園的可能性。



2016年12月20日

城鄉日常生活環境中生態之常道



文圖/陳信甫

代班野生老師橙腹樹蛙坐在《建築模式語言》書本上的說:「亞歷山大老兄,如果你一開始就把我們當成城鎮居民的話,四十八年來我們可能就不用在人類思維過剩(但一點都不留給我們)的城鄉狹縫中苦求生存了。」



2016年12月12日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美學的城市日常地景設計



文圖/陳信甫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著的《建築模式語言》一書,是當年大二建築設計啟蒙老師所引介的啟蒙名著,廿幾年後於景觀設計教學裏再度遭逢。多年後重讀此書,它依然是人類社會空間設計的經典,只是心中已不復當年的振奮了,卻有著重重的失落感。



2016年12月7日

鄧公野花園|野生居民生命影像解說設計



文圖/陳信甫

鄧公野花園推出生態四色牌嗎?不是。繼野花園宣言兩張版面設計後,即將新增十五面園中野生居民的生命影像解說板(也是狸貓設計),預計鑲嵌在中庭四周的欄杆裏。每一幅的面積不大,所以加入了二維條碼得以連結到網站裏擴充其他的照片與說明。

2016北投奇岩社區生態園圃計畫-工作坊成果發表會



文圖/陳信甫

「苦啊~苦啊~(狀聲詞)不論花園城市或田園城市,不管觀賞或可食, Garden City 都是你們人類的地景!」曾經在地的野生市民白腹秧雞頗有怨言。不僅如此,現今在地的社區朋友也表達了當初對於生態社區的熱切期盼與現況之間的失落感。



鄧公野生居民|小脆柄菇

森林下撐小傘(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領角鴞

夜行猛禽(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青紋細蟌

池畔的秤仔(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寬腹螳螂

花叢裏的殺機(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斜紋貓蛛

葉下拳擊手(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斯文豪氏攀蜥

爬樹小霸王(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人面蜘蛛

織網高手(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斯文豪氏赤蛙

蛙類大聲公(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拉都希氏赤蛙

拉肚子吃西瓜(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粉綠白腰天蛾

外星寶寶(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青條花蜂

掛枝而眠獨行蜂(構建中請稍候)

青條花蜂媽媽的絕活就是在沙地或土牆上鑽洞生寶寶,能咬開牆面在蜂界裡已經算是遠近馳名的武林高手了。

鄧公野生居民|斜綠天蛾

花園高鐵列車(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淡紋青斑蝶

條紋時尚衣(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斐豹蛺蝶

草地上的蝴蝶(構建中請稍候)

鄧公野生居民|黃襟蛺蝶

翠玉銀斑紅絲蛹(構建中請稍候)

2016年12月2日

台北樹蛙為伴 重讀 Site Planning



文圖/陳信甫

「呱~」平時無聲無息的棲居樹林裏,適逢年度的繁殖期來臨,潛入山溝裏伺機成親的牠,有氣無力的發出陣陣單調的聲響。台北樹蛙,你甘心作為人類環境規劃經典著作 Site Planning ( Kevin A. Lynch,1918-1984) 一書裏,永遠翻不了身的附註嗎?難道你不想登堂入室,成為受人重視的「使用者」嗎?



2016年11月30日

三板橋|冬 蛙



文圖/陳信甫

昨晚微雨,對牠們來說是個好日子,求偶聲不絕於耳,水溝裏處處雙雙成對。溝中落葉堆積有如小島處,一鏡就捕捉了兩對。咦?左邊這位拉都希氏赤蛙兄,你的新娘體色怪怪的,和右邊這對不一樣喔,跨界跨到台北樹蛙了。



2016年11月29日

「人間桃花源」的祕密



文圖/陳信甫

人為植滿台灣光臘樹、青楓與櫻花的山區露營地,一條通往溪畔的小徑上不經意的發現兩顆黃褐色特殊造型的果實,由於過往的記憶深刻,因而得以浮現黃杞(喬木)之名。中央是黃色堅果,下方由三裂黃色膜質苞所包覆,這是植物學上的描述。識得奧妙者喜歡拾起把玩,手向上舉高後從空中飄灑,有如花式滑冰選手奮力向上躍起後,自身多重旋轉向地面落下的美妙。



2016年11月23日

當失去山林的孩子已然長大



文圖/陳信甫
本文刊載於台北市教育e週報第791期

Pokémon Go手機遊戲自暑假八月五日開放下載以來,一時之間全國為之瘋迷。不管童年時期是不是處於神奇寶貝遊戲與動漫世代,前兩週不管是走在路上或公園,到處都能看到人們拿著手機凌空捕捉手機上才能看到的口袋怪獸,我自己也參與其中。隨著時間漸長,遊戲模式不再新鮮時,街頭的熱潮已漸漸消失,當我晚上帶著手機下樓等待垃圾車時,再也看不到鄰居們滑動捕捉的動作了。九月中旬大學開課後,我在一門〈環境體驗〉的課堂上詢問全班將近80位新生是否仍然參與該遊戲時,竟然只剩三位舉手。



2016年11月17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有點吵



文圖/陳信甫

小朋友說「校園裏有觀光客」?其實是拿著相機拍攝野花與昆蟲動物的學習客,來自士林社區大學八芝蘭自然微旅行班級前來參訪。首先帶領他們歷史散步,鑑賞層層堆疊在校園裏的景觀文化史;接續則轉換為輕快的自然野步,在野花園中觀察生態小宇宙;最後再拿出鍋碗瓢盆,以野菜分享會做為終場。



2016年11月12日

2016北投奇岩社區生態園圃課程 Day 4



文圖/陳信甫

先有高度生態品質的公園綠地與野地,才有生態廊道的必要,而後才能真正成為能與牠們分享的生態社區與城市。因而首要的紮根工作,在於認識社區周遭的地區生態,好好的保護野地,改造既有的、有如生態沙漠般的草皮大公園,並持續提昇我們自己的生態意識。這也是荷蘭國家生態網絡大計畫的發展歷程。



2016年11月11日

鄧公野花園|三年級師生自然行動社群 Lesson 2



文圖/陳信甫

既然大人們都說,他們的生命歷程之中與我們自身所屬生態系統裏的原生植物缺乏感情基礎,那麼就從小學習與原生植物做朋友吧。短短一節四十分鐘認識五種植物不嫌少,善用眼睛、鼻子與手的感官能力最重要。第二節則繼續帶著兩班種下十種共30株已識得的植物。



2016年11月5日

能與其他生命共享的生命地景



文圖/陳信甫

與景觀系大一學生在桃園復興山區的露營地裏遊逛,看到經由近自然工法(不太認同這詞啦)整治(其實是整劣)、又過於筆直的溪流時,學生們激動的發出好美的讚語,頻頻詢問可否下水遊玩,因為這是城鄉生活十八年的生命歷程裏未曾或少有的地景體驗。且慢,還有更好的,我說。



2016年10月29日

獨居蜂豪華旅館住宿登記簿



文圖/陳信甫

前幾天安排了簡易型獨居蜂旅館DIY的課程,原本想帶著新近購入一個多月的豪華旅館到課堂上讓大家參觀比較,這才發現已有旅客進住了。當晚蜂媽可能工作太累就在其中一個未完成的洞室中歇息,隔天一早起來拍照時,也捕捉到蜂媽抓蟲入室的畫面。



2016年9月30日

鄧公野花園|三年級師生自然行動社群 Lesson 1




文圖/陳信甫

本學期開始,校方為了結合校園生態改造與自然課程教學,邀集三年級的自然老師(玫玲師)與兩位班級導師(明學師&中莉師),帶領班級小朋友們加入野花園的探索與營造,也順勢推動師生參與野花園的日常維護工作。



2016年9月29日

生態視野有落差,地景設計大不同!



文圖/陳信甫

颱風天裏有雙重體驗:首先是風雨中觀看美國電影〈傑克萊恩-詭影任務〉,看到了紐約市慢跑路徑兩旁茂盛的禾本科植物;風雨停後,在淡海的自行車兼散步道牽手漫步,兩旁則是截然不同的植物呈現與設計思維。



2016年9月24日

鄧公野花園|解說版面新設計



文圖/陳信甫

我們與牠們共存的生命世界究竟是被什麼力量逐漸耗損的呢?開發似乎是巨惡,不過元兇呢?也許我們人的自然觀與生活方式,特別是關於日常生活與周遭自然的環境審美,才是最根本的源頭。



2016年7月21日

鄧公野花園|冇骨消果實



文圖/陳信甫

雖然種在中庭裏,四方不甚通達,吸蜜昆蟲們少知,但是第一年依然成果豐碩,結果率非常高。今日採收一批後曬乾,除留些在校園裏擴大種植之外,其他的運用到接下來的幾套課程。希望校內的種子教室能如願開張。



2016年7月7日

2016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夏日夜觀



文圖/陳信甫

時隔三年,再度於夜晚的校園裏設置水銀燈與白布幕誘集趨光性的昆蟲,今年的成績如何呢?計有10種左右的小型蛾類,數種鞘翅目昆蟲、蚜獅、螳螂、姬蜂及其他。一年半來每週二小時參與式的校園生態改造工作,進度雖然緩慢,但好歹本次的昆蟲數量已是三年前的20倍以上了。



2016年6月30日

鄧公野花園|也是蛾調



文圖/陳信甫

三年前的夏夜裏,曾經在校園裏搭起白布幕並架好燈光做蟲調,結果是慘不忍睹的五隻!主要原因不外乎經常噴灑殺蟲劑、既有植物種類不對,以及景觀型態太過單調所致。即使如此,當年卻普遍存在著"本校生態很好"的自我感覺。



2016年6月2日

鄧公野花園|野花園行走-白額高腳蛛



文圖/陳信甫

觀察著牠使用八隻長腳高低不等的行走在葉片上時,居然想起"雍正王朝"電視劇裏帝王賜與親信大臣"上書房行走"的職務名。就賜牠"野花園行走"吧,不過這職務不是人賞賜的,而是生態系賦予的自然權利。



2016年5月19日

鄧公野花園|小杜若



文圖/陳信甫

校園環境中的美感如何提升?這是這陣子擔任教育部有關計畫的評審工作時所面臨的議題。校園中普遍過多的簡單草皮與缺乏地區生態系考量的綠美化十分尋常,這是數十年來只考慮人自身喜好的成果;然而,我們的美學與詩意卻讓牠們窒息,而從不滿足只在城市中,更恣意向郊野漫延!此等低度生態環境教養下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2016年5月12日

鄧公野花園|生態社群



文圖/陳信甫

去年孟冬與今年仲春兩次帶領二年級生態社群的老師們前往百拉卡公路鑑賞自然地景,不同的時序裏地區植物的自然演出頗受好評,於是提議一起在校園裏付出一項行動,即改變我們慣習的園藝審美,趨同於牠們的生命需要。



忠義陂塘|白粉細蟌



文圖/陳信甫

謙卑地彎下腰之後,草澤裏的微小精靈們一一現身了,身長也在2.5cm以下。為什麼畫面朦朧美?因為藏身紛雜的草澤裏,禾本科植物的多片細長葉子擋在對焦主體之前,於是焦外的成像變為迷人的渲染。



2016年5月8日

忠義陂塘|粗腰蜻蜓



文圖/陳信甫

「您平日是如何使用陂塘的?」「您對陂塘現況有什麼評價呢?」「如果可以改變,您希望能變成什麼樣子呢?」我們再三向智人居民殷殷訪談的熱誠,也能運用到生態系中的其他各色伙伴們嗎?



2016年5月7日

忠義陂塘|橙腹細蟌



文圖/陳信甫

因為水路更迭,陂塘如今僅得蓄積雨水,南側與西側稍高處已漸漸陸化,後經人闢為菜園,但外緣處的淺水沼澤地帶則成為茭白筍田。目前長出新葉者,是去年採收後的遺留,假以時日將重新種下今年度的苗栽。



2016年5月6日

忠義陂塘|橙斑蜻蜓



文圖/陳信甫

看到蜻蜓豎起腹部,有經驗的朋友就知道是正午前後所拍攝。12:30 到中原校園附近的忠義陂塘探尋野生朋友們,雖然不是最佳時段,但也看到近十種的蜻蜓。在陂塘西側看著雄蜓們往返飛行卻無處可棲,我撿了兩段枯枝插在池畔遮蔭處,雄蜓們馬上就展開停棲位的爭奪戰,猶如在台北市爭搶停車位一般激烈。。



2016年4月28日

鄧公野花園|綠色系的植栽設計



文圖/陳信甫

園藝與景觀設計總是喜歡運用本地原無的變葉木、紅竹等非綠色葉片的植物,甚至影響了大眾對於本地原有自然的審美不滿足。姑且不談生態效應的話,視覺審美真的窄得只剩那麼一回事嗎?野花園擬仿自然形態,單純使用本地原有的綠色系植物,以葉片大小、形狀、質感、顏色深淺、植株高矮等特性,依然能夠營造既生態又美觀的生態美地景。

2016年4月17日

駐鄉頭城漁村|海石之花



文圖/陳信甫

不知多久以前,原為海蝕平台與自然礁石的海岸一隅被改造為九孔養殖池。廢棄多年之後下池一探,滿佈混凝土塊、碎磚塊與玻璃碎片的池底長出一朵朵的石中之花-是珊瑚,莫非是災難過後自然重生中的前奏曲?



2016年4月16日

駐鄉頭城漁村|海上野花園



文圖/陳信甫

頭城大里礫石海岸的潮間帶長滿了各色海藻,每年二月至夏颱到來之前,是當地人採集藻類食用或販賣的盛季。紅、褐、綠等諸色混生的海藻之中,以"海大麵"(蜈蚣藻)最受當地人青睞,煮熟後善加調味十分好吃。

我們下海純欣賞,每當海潮退而復返的片刻之間,礁石上露出美麗又生動的地景,每一處礁石都猶如一座海上的野花園。



2016年4月15日

駐鄉頭城漁村|海面下的新世界



文圖/陳信甫

購買半年多的水中相機,首次在頭城北方漁村的一處廢棄九孔養殖池裏啟用,謝謝石城組的瀚慧和心品分別借我浮潛面鏡及隱形眼鏡。潛水拍攝實在太有趣了,因此之後又到外澳的衝浪店添購了一件半身潛水衣。問我是什麼珊瑚呢?剛買的圖鑑還沒到。



2016年4月13日

駐鄉頭城漁村|御風化仙的灰白陸寄居蟹



文圖/陳信甫

帶著景觀系大一生駐鄉頭城北方的漁村,四處探索著因為人類活動而破碎不已的地景片段。聽聞地方上的觀光願景之一,便是從石城向南延伸海岸自行車道至大里,生態敏感度讓我警覺,有什麼動物會在僅存的海岸林與潮間帶之間移動呢?繼百年來鐵路與台二線道路之後,海岸自行車道可能會切斷或摧毀殘留生命的路徑與棲地嗎?



2016年4月1日

鄧公野花園|華八仙



文圖/陳信甫

三個星期前仍是含苞待放的蘊釀姿態,因病因雨而久久未能至校園裏觀察,今日重逢時已經佈滿蝴蝶似的白色瓣狀花萼了。每年早春時分,最是期待華八仙。



2016年3月29日

鄧公野花園|赤車使者



文圖/陳信甫

各色植物陸續種植一年後,有些未如理想的混搭不良陸續出現,趁著好天氣到校大調整。雖然陽光和煦,一個下午卻感覺心理溫差起伏有如三溫暖。

首先是阿嬤帶著學齡前的小孫子來校賞花,走到了工作中的一號園圃,原本我想把盛開中的氣質美花華八仙介紹給阿嬤,尚未來得及開口,她即拉著孫子說:這裏的雜草有夠多,咱們來去別處看。



2016年3月11日

淡水清水街|日本竹莢魚



圖文/陳信甫

雖然這些年開始觀察潮間帶生態了,但是對於無法企及的近海及遠洋世界則缺乏入門之道。不久前參加了海洋環境教育課程之後,發現探查本地市場裏販賣的海鮮也是一個入門途徑:先辨識魚種,可以查詢其生長環境,更可了解相關的漁法與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為了知行合一,我打算就近從淡水清水街傳統市場展開自然觀察,先購得《菜市場魚圖鑑》,然後開始進行每週一魚的計畫。



2016年2月5日

野步福山植物園



文圖/陳信甫

如果山林中沒有牠們的行蹤,大地就失去了色彩與靈動,綠色將是枉然的,詩意也是多餘的。


山羌

2016年1月30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山菊的瘦果



文圖/陳信甫

再燦爛的花朵,終有告別的時刻。園中的山菊自十二月初起依循著圓錐花序的次序綻放一朵朵的黃花,至一月時已盡數結果了。白色的冠毛將把細長的瘦果帶往何處呢?只有風知道。



2016年1月29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山桂花



文圖/陳信甫

最冷的星期一上午,在殘雪逐漸退去的山路上看到了熟成的白色果實,採食後覺得清脆微甜似蓮霧的口感頗為清新,因此也給了小朋友們嘗試。不過,大大急忙開口問道:會辣嗎?哈哈,他上次嚐了後勁微辣的普拉特草果實後有了戒心,不過這次評論說:好吃。

星期二在校園上課,發現種植在野花園裏的灌叢也結實累累,幾個小朋友馬上就叫出了它的名字了。感情,是可以培養的。



2016年1月20日

鄧公野花園|夜 蛾



文圖/陳信甫

前陣子馬蘭的葉子被大肆食取,幾近吃光,大家低頭搜查兇手,發現了幼蟲與繭。我帶了一個繭回家觀察,不久羽化為蛾。與牠的鱗翅親友蝴蝶相較,顯然低調太多,不過攀木蜥蜴毫不在意的說:沒關係,一樣都是好食物。


2016年1月17日

鄧公野花園|青苧麻



文圖/陳信甫

從人的欣賞角度來說,蕁麻科的它不以花朵見長,但是枝條末端叢生的綠葉仍然頗具觀賞性,是稱職的配角。一年前闢園之初,原本種植於二號園圃,但因日照較多致使生長快速,葉緣卻經常焦枯,因而引起幾位朋友產生不知美感何在的疑慮,甚至對於野性花園的未來感到焦慮不安,因而遲疑不前。



2016年1月15日

虫可食地景 打造城市中的生態保護區



文圖/陳信甫

不只是綠色,更要「虫可食地景-打造城市中的生態保護區」!如果我們的審美品味能趨近昆蟲動物們的生命需求,而且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城鄉生態的問題會減少太多,野外好生態的保護也會壓力大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期末實作設計了陸域與水域生態單元的操作,期待學生們能從日常的自然觀察來熟悉生態,像吃飯一樣簡單如常是終極目標。


2016年1月12日

鄧公野花園|番杏花與薊馬



文圖/陳信甫

每週例行的野花研究會總是以當週開花的三種植物做為觀察目標,當視力漸漸減退之際遇上迷你小花時實在很辛苦,例如直徑不過0.5公分的番杏小花。正當我們驚奇的比對著書中描述沒有花冠只有花萼的時候,模糊的視線中發現黃色萼片上有隻超迷你的小蟲,借助微距鏡頭加上接寫環的拍攝才能看清紅白相間的美麗面貌。



2016年1月9日

鄧公野花園|耳挖草



文圖/陳信甫

自從去年春季移植入園之後未曾綻露花瓣,只見一串又一串的穗狀花苞直接結成耳挖狀的綠色果實(自花授粉嗎?),繼而枯黃。耐心的等待九個月後,上週先於路邊遇見今年度的花朵,今日園中也首度綻放。


2016年1月8日

鄧公野花園|基斑毒蛾



文圖/陳信甫

園中昆蟲的種類似乎有所增加了,繼小白紋毒蛾之後,又在假菝葜葉片上發現了另一種外表同樣鮮豔,全身滿佈毒毛的幼蟲。觀察牠休息時宛如哈巴狗,白毛如流海般的覆蓋著紅色頭殼;移動與進食時,白毛卻聳立著猶如精神抖擻般。雖說毛小孩討人歡喜,不過毛小蟲還是敬而遠之,但是依然可以觀賞外表鮮豔的警戒色表現。



2016年1月7日

鄧公野花園|小白紋毒蛾



文圖/陳信甫

種植多月的野牡丹(原生種)生長良好,只是新葉經常遭受蟲食而破損不堪。留意多次之後,終於發現"兇手"了,是一隻紅色頭殼,背部具有四束黃毛、體側各有兩束白毛,貌似兒童牙刷的毒蛾幼蟲。牠屬於廣食性,能適應數百種以上各色植物的物理與化學防禦,能力之強應位居蝶蛾界裏的優勝行伍,然而在人間社會的評價卻適得其反。



2016年1月2日

鄧公野花園|四號園圃野花草地



文圖/陳信甫

看似平靜的如茵草地,戰況激烈。

去年十月,先在陽光較充足的空地處種下馬蹄金(馬蹄形葉片的地被植物),三個月來強勢的佔領一方地盤,之後雖曾間植少量的泥花草,如今已淹沒在綿密的綠色草毯裏幾近無蹤。近期自行生長的酢醬草,倚仗著長柄的利器讓葉片得以高出馬蹄金來獲取日照,顯然有備而來;稍遠處的台灣蛇莓藉由匐伏莖的伸展也擴張到此,又是另一個厲害的角色。這三者之間激鬥的結果將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