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鄧公野花園|紅果金粟蘭



文圖/陳信甫

果實終於紅透了,在歲末低溫而綠葉黯然的襯托下格外耀眼。

紅果植物一直未受到大眾注目,以致於原生植物栽培業者也顯少著力,即使有,也僅有極為少數的種類(如百兩金與紫金牛),照片中的此種就無從購買。社會上一般傾慕著經由高度人擇與精緻人造美所打造的京都文化風情,可是那也並非只有單調的單一種春花與單一種冬楓,光是紅葉植物就有好多種,而紅果植物也經常被運用在混合綠籬裏。


2015年12月26日

鄧公野花園|毛木耳



文圖/陳信甫

上星期校園裏進行樹木修剪,在鋸下來的樹幹中發現了一些木生真菌生長其上。可惜我動作太慢,只撿了一段長著毛木耳的枯木留在園中,其餘的都被運棄了。

過去一年來,我們在五個園圃中植入120種以上的開花植物(地區原生植物優先),接下來的一年則要向蕨類與真菌的世界邁進,因為我們構想的野花園(野性的花園),既不是專供人觀賞的一般花園,也不只是蝴蝶園或植物標本園,而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


2015年12月20日

鄧公野花園|刺 莓



文圖/陳信甫

有位老師詢問二號園圃裏種了一片有刺的植物,是誰蟲要吃的呢?令人欣慰的,大家都知道校園裏的野花園不僅提供自然審美,更重要的是能成為牠們的食物與棲所。此種植物固然也能供給花蜜或綠葉,不過種植的主因卻是大小朋友喜歡吃野果。之前到郊野自然觀察時,總是有人詢問著這個或那個能不能吃,有次吃了此類泛稱野草莓的紅果,不但讚不絕口,還想裝盒在校內園遊會裏販賣。別懷疑,這可是比遠從海外進口,擺在COSTCO貨架上的貴貴覆盆子好吃太多!



2015年12月6日

鄧公野花園|亞歷山大的 「花園野趣 」



文圖/陳信甫

因為大一景觀設計課程的需要,最近重讀了亞歷山大的名著 《建築模式語言 》。多年來,我從人與社會轉向人與自然的連結,總以為此書仍未超脫獨樂人間的視野侷限,因而早早自行仿照雷同的思維與邏輯,開始編寫生態模式語言做為補綴。沒想到這次重讀有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新發現,首先在相關著作《營建之常道 》讀到了有關荒野的字句,又在《建築模式語言 》裏讀到了 「模式172 花園野趣  (Gardens Growing Wild) 」:

「野趣花園比起修剪整齊的人工化花園來更為健康,能夠更加穩定地生長。這樣的花園可以任其自然,一兩個季度也不會衰敗。對人來說,野趣花園使人有機會見多識廣....可以觀察自然界的時序變化......。 」


圖:一號園圃/第一年暫時成果

鄧公野花園|腳下留草



文圖/陳信甫

野花園中有三個園圃經常遭到破壞,即使是平日負責澆水的生態社小朋友也可能犯下無心之過。是一種錯把原生植物當成雜草而踐踏的輕忽嗎?發現幾次之後,既傷感又氣惱,便請學校主任約了該社小朋友們於今日中午集合,我想好好的 教 他們該如何維護。事前我思索著,該拿狼牙棒伺候或胡蘿蔔招待他們呢?心平氣和之後,收起了狼牙棒,準備了胡蘿蔔,我決定帶給他們智慧之果。



鄧公野花園|野花研修會



文圖/陳信甫

氣溫轉寒,野花園的腳步並沒有停頓,繼生態下午茶後,每週工作日的第一個小時展開野花研修會。平時囫圇吞棗的走馬看花,總是不夠確實,因而打定主意仔細觀察,從花序、花冠、果實到葉形、葉緣與葉脈。也開始整理園中的植物名錄,發現一年來植入120種以上。(本照片是由一年級的大大所拍攝)



與孩子一起學習自然

生態教養,就從鄧公野花園開始!


文圖/陳信甫

十月底曾帶領校內自然社群的老師們(及幾位小朋友)上大屯山的百拉卡公路欣賞冬季野花,當時沿路燦爛的黃色野菊令大家印象深刻。兩個星期之後,校內種植的也綻放了,這些小朋友亳不遲疑的指認出,並能說出它的名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與此花已經建立感情了。

圖:百拉卡公路冬季賞花

2015年11月2日

以蟲為師 以自然為師

對十八歲的期許


文圖/陳信甫

在復興鄉山區露營地三天兩夜的地景設計教學、環境體驗與夜宿時光裏,我利用空檔日夜尋訪著身邊的野生朋友們,下圖裏收錄:扁鍬形蟲、大紅蛺蝶、水丁香、台灣油點草、拉氏清溪蟹、倒地蜈蚣、普喇特草、鼬獾、橙端粉蝶與山窗螢。



2015年10月28日

超越可食地景 邁向2.0版都市生態農耕



文圖/陳信甫
本文刊登於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http://e-info.org.tw//node/110992

雖然台灣歷史上非經濟性的自耕自食的生活存在久遠,但是做為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時尚則是最近幾年的風潮。十幾年來國外藝術家與推動者屢屢在都市中以種菜做為觸發鄰里人際網絡的行動策略被引介進來,一方面連結減少食物哩程的節能減碳理念,另一方面則適逢國內食安風波不斷,於是綜合著環保、健康飲食與自耕收穫的喜悅,在人際疏離的現代都市生活中推動都市農耕,成為一種打造都市社區桃花源的新途徑。隨後柯市長高舉「田園城市」政策的開展,如同旋風般在各個校園推動小田園計畫,更著手將若干公園綠地改造為市民的體驗農園。


◎近年來城市中推動的改變若干公園綠地為(人)可食地景之一,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

2015年10月17日

鄧公野花園|石門青山瀑布自然觀察與地景鑑賞



文圖/陳信甫

什麼是生態網絡?什麼是生態廊道?什麼是生態綠地?應該直接問問本應生活其中的牠(與更多更多的牠們)才是,不是手拿色筆如同機械一般的在紙上塗滿藍綠雙色,言必稱以人為本的言說便是。



2015年10月16日

鄧公野花園|黃襟蛺蝶與魯花樹



文圖/陳信甫

原本封印在網室裏的一盆魯花樹,去年九月利用淡水社大的小型課程請前來參與的朋友們種到校園中庭的花圃裏(即現在的三號園圃),看似一個步出網室的小步伐,卻是校園生態營造的大轉型,從封閉式的觀賞蝶園轉向自然開放型的生態校園。

一年多來種到土地裏的魯花樹成長順利,但遲遲未曾在葉片上尋獲相關蝶種的幼蟲,這是半封閉中庭裏的侷限,如同隱身巷弄深處的美食不易為生人所知。昨天下午工作前,終於在此株萌生的紅色新葉上首見產卵現場了,有數顆蝶卵!



2015年10月15日

鄧公野花園|播種草本野花



文圖/陳信甫

一、二年生的原生草本野花因為生命期短且乏人關注,缺乏經濟效益之下少有苗圃業者栽培。事實上,眾多種類的草本野花不但是多種昆蟲成蟲或幼蟲時期的食草,多樣化的蜜源對吸蜜昆蟲健全免疫能力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時值東北季風來臨的季節,採集多時的多種草本野花的種子終能種下,計有一或二年生的濱萊菔/濱蘿蔔、風輪菜、王瓜與黃菫,與多年生的濱當歸、冇骨消、粗莖麝香百合/鐵砲百合等。



2015年9月1日

鄧公野花園|藍灰蝶與假人參



文圖/陳信甫

雖然因為夏季的炎熱與乾旱,暑假中暫停了四號園圃的種植,然而裸露的土地並沒有停下腳步,自行長出了許多外來種的粟米草、鐵莧菜、假人參與生長力超旺盛的禾本科植物。步入九月之初,假人參植株成熟後陸續開花了,開得早的更是懸掛著一顆顆紅橙色的小圓果。只有5~6mm的小紫花受誰青睞呢?自然又是一些小型吸蜜昆蟲的保留座了。



2015年8月31日

邁向都市生態農耕



文圖/陳信甫

不應該只是"都市農耕",更必要邁向"都市生態農耕"!

"里山物語"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與自然和諧的友善農法與友善農園的營造,亦能創造 不僅人可食且野生朋友們可棲居 的田園生態系。若能經由種菜的動力,也許能一起來營造牠們的都市棲地,同時也能藉助良好生態系統的力量回饋都市農園的經營。



2015年8月25日

活山羌與死台灣蜆



文圖/陳信甫

昨日來到新竹山區的客家村,從村史裏得知此地原名藤寮,因盛產黃藤而有先人入山開發。開發的源起各地或有不同,但之後的故事就有些相似了。



2015年7月30日

鄧公野花園|昆蟲陷阱與閰魔蟲



文圖/陳信甫

野花園裏除了平日可見的蝶蛾蜂蛙之外,地被植物之下與落葉堆裏可藏有什麼無法直接觀察得到的昆蟲呢?利用暑期少年自然偵探的活動裏,帶著小偵探們製作了一些昆蟲陷阱,放置一天一夜後的隔天上午再一一揭曉。雖然小朋友們充滿期待,但我可是擔心會摃龜。



2015年7月29日

鄧公野花園|旖斑蝶



文圖/陳信甫

雖然是斑蝶中最常見者,但是某日背景中的川堂不知堆放了什麼物品,讓焦外的成相渲染了一片美麗的色彩,主角也因此顯得不平凡。牠所吸食的植物-高士佛澤蘭原產於恆春半島,是先前三年來所種植,鑑於目前經費與力氣都不足的情況下,就留著做為植物地理的解說題材吧,有機會再另外種植北海岸地區可見的田代氏澤蘭、台灣澤蘭與基隆澤蘭。


2015年7月27日

2015 鄧公少年自然偵探團|大冠鷲班札記



文圖/陳信甫

白頭翁班著眼於淡水近郊,大冠鷲班則向三芝與石門遠征。暑氣逼人的夏季裏,總是無法抵擋泡水的誘惑,於是全程二公里的途中就在鄉間的菜公坑圳裏玩了起來。小朋友真是天生的獵人啊,從波光粼粼的圳水中抓起了一隻又一隻的黃綠澤蟹,還有抱卵的母蟹哩。 (別擔心,都放回去了。)



2015年7月19日

鄧公野花園|向大屯山學習



文圖/陳信甫

野花園裏的近百種植物是如何選擇與配佈的呢?我們向就近的大屯山學習,以地區性原生植物為主,採取自然混植並考慮了相互競爭之下可能的成景。這一框景有山黃梔、蓪草、巴陵石竹、台灣金絲桃與海州常山,特別期待三年後蓪草 (照片中央)長高時的模樣啊。

亞洲諸多城市向來鍾情於新加坡式的園藝綠美化,奉之為花園城市的典範;然而如今,新加坡都改口了,說要種得像自然森林的結構一般。


2015年7月17日

鄧公野花園|斜綠天蛾



文圖/陳信甫

看到天蛾幼蟲寶寶的造型,令人懷疑高速鐵路列車頭的靈感是不是來自於牠們呢?例如:削尖的抗風阻前端、大大的駕駛座前方玻璃、一格格楕圓型乘客窗、末端的通迅天線,還有側身頗具動感的塗裝。



2015年7月14日

親子生態課程:北海岸夏日野自然


不只是自然觀察,是生態教養。

幼兒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法則裏提及,「讓孩子在沒打開書本去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百科全書。」她認為美妙的大自然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最為豐富的感官訓練素材。《湖濱散記》作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熱衷自然觀察,慨嘆美國農業大開發所造成的生態劇變而恐讓人們疏離自然,他曾經愷切的呼籲道:「我們一定要到外面去,每天都要把我們自己和自然重新連結在一起。」

因而,自然觀察不是可有可無的兒時興趣,是一種生態系的探索,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生態教養,更是修補自然與建構永續綠生活的根基。北海岸城鄉正是我們的自然學堂!



2015年7月2日

鄧公野花園|腐果盤



文圖/陳信甫

設置腐果盤了,繼無所不在的螞蟻之後,第二位前來享用的是誰呢?非洲大蝸牛......沒關係,新店開張才三天而已,我們繼續看下去,且要持之以恆。

2015年6月28日

2015 秋季野步系列課程 @ 淡水、北投與內湖



不跟董事長去旅行,而是追尋著蜻蜓、蝴蝶、蛙類、鳥類與植物等諸多野生朋友們的生命視角去體驗!因為,我們所見的一切從來不只是風景,而是「生命的地景」!

為了實現永續生活,不止於遊賞郊野,也要返回城鄉在地實踐,為我們與牠們共同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2015年秋季,我分別在淡水、北投與內湖等三所社區大學開設以下課程,歡迎有志朋友參與,一起從地景鑑賞中重習生態與生活。



2015年6月12日

人不是萬物的尺度


打造城鄉野花園@北投 2015-6

文圖/陳信甫

我們總以為人是為萬物的尺度,恣意改造自然的生態系統來滿足一己的需要與慾求,那牠們該怎麼辦呢?原生野牡丹、小雨蛙、善變蜻蜓、青鳳蝶、小彎嘴畫眉、蜈蚣...是學員們在課堂裏的新角色,個自了解所扮演的角色生態後再向同學們報告,我們一同揣摩與省思牠們在人類生態系裏遭遇的榮寵或卑賤。作業份量是輕鬆的,但思考指數其實頗為巨大。



2015年6月3日

打造田園生態系@萬華



文圖/陳信甫

不再以人為萬物的唯一尺度,而是生態系統!

都市農耕的風潮裏,為什麼種菜得先從自然觀察開始呢?因為我們要先認識田園生態系!唯有重返生態系,我們才能翻轉支配了台灣社會七十年之久的人類農業帝國主義。善待牠們,也能善待我們自己的健康與永續未來。2015年的仲夏日裏,我在萬華社區大學展開打造田園生態系的四堂課程。



2015年6月2日

鄧公野花園|生命之網



文圖/陳信甫

自然不是迪士尼樂園,野花園不是夢幻花園。

上週在水盆邊發現銀腹蜘蛛前來張網,我們以為是枚獎勵勳章的理由是因為蜘蛛認為這裏已經可以獲得獵物而得以定居。相隔一週,果然看到蛛網上掛著一具細蟌(豆娘)的乾枯遺骸,從凌亂的蛛網看來,想必生前經過一番掙扎。牠們之間可有仇恨?沒有,不過是自然!



2015年5月31日

鄧公野花園|黯眼蛺蝶幼蟲



文圖/陳信甫

如何對待園中花草樹木上啃食葉片的昆蟲呢?將之驅之別院、毒害致死,或待如芳鄰呢?兩極之間的態度猶如外星人與地球人之間的區別。上週例行工作中修剪一號園圃裏過於茂盛的台灣馬藍時,在葉背發現黑色的幼蟲,由於素知台灣馬藍是某些蝴蝶的幼蟲食草植物,因而欣喜的告知伙伴們前來觀察。不僅待蝶如此,蛾亦相同。



2015年5月27日

鄧公野花園|澤 蛙



文圖/陳信甫

白天是小朋友們上課與遊戲的校園,放學後夜暮籠罩,原本躲藏著的牠們,出沒在積水的柏油路面上欣然迎接雨夜。該為萌萌的大圓眼辦個導覽會嗎?好期待牠們能早日發現我們誠心誠意準備的大水盆。

2015年5月25日

鄧公野花園|貢德氏赤蛙



文圖/陳信甫

星期六的下午,是每週固定到校園與野花私會的美麗時光。雨水的滋潤下,樹蔭下的土半夏、台灣山菊、油點草、麥門冬、水鴨腳秋海棠、紅果金粟蘭與台灣馬藍持續蓬勃的生長著,台灣及己準備著第二波的開花。



2015年5月20日

鄧公野花園|長足虻



文圖/陳信甫

城市中的綠地除了能提供我們自己欣賞與使用之外,更應該與牠們共享,因為,牠們得以棲居,才是我們的詩意。

一號園圃從二月完成初版後,歷經四個月的成長,已初步展露多樣植物組構的質感與層次,也陸續看到野花園裏的新居民,例如此照中的長足虻,牠是二級消費者,成蟲以捕食昆蟲為食。野花園此一小型生態系將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網絡呢?如同創世紀一般,令人好奇與期待。



鄧公野花園|青紋細蟌



文圖/陳信甫

只要有水有草無毒無大魚,纖細而微小的精靈幾乎無處不在,不論是郊野或城市,不論是北投、三重或淡水。但是,似乎只有心靈純潔的人才看得到-小梅的爸爸說。

2015年5月17日

鄧公野花園|船仔草



文圖/陳信甫

葉子的外形頗似常見的颱風草(棕葉狗尾草),但面積卻寬大許多,事實上也是分屬不同的科別。颱風草開花時,如同其他禾本科植物的花序明顯可見,但船仔草卻深藏葉基底部,除非撥開寬大的葉片,否則無從欣賞。咦,花不能欣賞,那種來幹嘛呢?我想牠們若能言語,也許會這樣回答我們:自然的生態糸統中的花,從來不是專為人類而綻放。所以,我們在校園裏的營造,並不是為了滿足獨己的賞花品味(也不只是為蝶),而是為了打造一個能與牠們分享的校園生態系。

2015年5月12日

鄧公野花園|月 桃



文圖/陳信甫

三號園圃中一叢種植三年以上的月桃,今年度首次開花了,首先脫去蘊釀許久、包覆其外的苞片,因而露出向下伸展的圓錐花序。偶而一次走訪野外,不一定能遇上這個前奏階段,這也是近在身邊種植,與原生/野生植物為伍的好處,因而能夠就近、且時時觀察各種細微的變化。另一個採用原生/野生植物造園的理由是,野外在消失,一直在消失,且持續在消失!大開發與大賞花軟硬破壞的雙重夾擊之下,淡水廿年來的變化令人感慨,哪裏還有令人安心的野外呢?



2015年5月10日

鄧公野花園|四號園圃營造中



文圖/陳信甫

不論是社區或生態領域的志願性工作場合裏,常是女多男少,因而常聽到如下的慰勉之辭: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野獸用。不過,我們自去年底至今,除了主任與我,參與校園生態營造的志工與老師全數是女性,所以不管原來是主婦、貴婦或農婦,全部直接跳級為野獸了。



2015年4月29日

鄧公野花園|土半夏與雙線斜紋天蛾



文圖/陳信甫

此花實在很神祕,空地、公園、校園與自家陽台的花盆裏幾乎都看得到植株,葉子有如迷你版的姑婆芋,不過卻很少人曾看過貌似女巫斗篷的紫紅色花朵。原因是經常被叢生的葉片所遮住,因而被視為不開花的雜草加以清除。其實,只要撥開葉片,就有機會能夠與它相遇喔。(註:紫紅色斗篷狀其實是花序外圍的總苞片,稱為佛焰苞,雄花與雌花深藏其下。)



2015年4月23日

野性校園@三芝區興華國小



文圖/陳信甫

近幾個月來在淡水市區的學校裏,努力和志工、老師們要將校園打造為兼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美質的生態野花園,持續花費了不少力氣。

然而,昨日再度造訪的三芝興華國小,因學校鄰近山區,自然條件合宜之下根本無需如我們這般辛苦,自有鳥媒風媒前來播撒鄰近山區多樣的野生植物,真是天生麗質難自棄!所需花費的功夫,不過是適度修飾鄰接人們活動的區域,放任野生區域的植物持續演替,移植過多或位置不宜的野生花木,適時清除外來入侵種植物,即能擁有一個省力、省錢(少買花木)、省水(少澆水)、原生/野生植物多樣性高,並深具自然美質的野性校園!雖然前述提到有幾省,但省不了的是生態智慧,而且要比一般花博式校園花費更多的腦力。



2015年4月10日

重生中的丹鳳山



文圖/陳信甫

前年九月丹鳳山再次遭逢大火,災後十六個月的山丘變成何種樣貌呢?像似不小心按下 reset 鍵一般,森林又回到演替初期,禾本科植物四處叢生著,未被燒死的木本植物的根部自災後數月即重新冒生新枝,至今也持續蓬勃生長著。只要經常且持續的觀察丹鳳山,將能得到自然的啟蒙:原來恢復自然山林多樣而豐富的生態品質,需要的是時間、耐心與生態意識的覺醒,而不是"20億"。

今日雖然下雨,但無礙課程的進行,玄珠帶蛺蝶的幼蟲寶寶(右下)也只有停棲在細葉饅頭果的葉片上,任憑風雨吹打。/北投班 2015-4-10

2015年4月7日

苦瓜與蜂-餐桌上的生態系



文圖/陳信甫

源自於英國1898年的城市規劃概念GARDEN CITY, 在台灣一直同時存在著兩種中文譯名,"花園城市"是沿用幾十年的主流,"田園城市"則是新近的流行風。即使不同譯名所想像的城市風貌有所差異,其實有著極為相似的自然觀,表面上都是綠色無誤,然而卻都疏離了由多樣原生/野生動植物構成的自然的生態系統。不是霍華德的錯,因為他著書當時尚無現代生態學。



2015年4月1日

百拉卡公路|墨點櫻桃與緣點苔蛾



文圖/陳信甫

墨點櫻桃不是以花朵姿色見長的喬木,新的年度先從吐露紅色新葉開始,繼而漸漸轉綠的過程最為好看。當紅色褪去,一朵朵小花以總狀花序的排列方式開滿整個樹冠。雖說白色不起眼,但經過樹下時蜂類振翅嗡嗡聲紛鬧不已,樹梢也隱約可見許多小昆蟲們熱絡地飛舞著。經望遠鏡頭一拍,哇,許多橘色的緣點苔蛾忙著吸蜜呢,仿佛白色珍珠搭配著琥珀,頓時增色不少。



2015年3月28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及己



文圖/陳信甫

過年前冒出新年度的新枝葉,花序也伴隨著新葉的成長而漸漸伸長,一日又一日的等待頗有一暝大一寸的期盼。整整一個月的蘊釀,一條條的穗狀花序終於完全綻放。但是,花在哪裏呢?怎麼欣賞呢?園中種植的台灣及己(本圖)與紅果金粟蘭這兩種同科植物的花形都頗為特殊,並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美麗花被(花萼與花冠),圖中三個白色一組的構造是裸露的雄蕊。



2015年3月23日

百拉卡公路|春光中的新葉



文圖/陳信甫

避開淡水近郊擁擠的賞櫻路段,另擇小路上百拉卡公路朝拜春季三月限定的赭紅色新鮮山豬肉(植物名)。這是一條不種櫻花卻更美麗的野性生態景觀公路,堪稱典範,而且是我以為最美麗的公路。



2015年3月19日

百拉卡公路|遠山春色



文圖/陳信甫

百拉卡公路的春季,我以為最美的不是爛漫春花,而是各種原生/野生植物變換新葉時夢幻般的色彩變化。不是生硬的色彩切換,而是如同連續光譜般,從或紅或嫩綠向深綠逐漸變化的過程,是不是比單一櫻花如開腸剖肚般的盤據公路兩旁來得好看呢?不僅好看,對牠們來說則是豐富、好吃、營養與適居的多樣性生態地景。

2015年3月18日

生態美形的校園生態改造@桃園外社國小



文圖/陳信甫

八堂蝴蝶生態課程的最後一堂,是由樂齡志工們上場了。先前分別帶領中高年級小朋友個別栽植少量的各類型植物,但這次才是重頭戲,因為一次要種植的量約有一萬六仟元。我挑選了六、七十種地區性原生為主的植物,雖說課程主題是蝴蝶生態,但為了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美形的考量,其實暗渡陳倉,加入更多種類的、表面看起來與蝶並無直接關係的植物,為什麼呢?因為除了蝶,其他野生朋友也一樣重要。再者,如果說加入"蝶選"是為了改良"人選"的執著,但"人+蝶"的結果,依然是一個人間偏愛的生態有限校園。



2015年3月7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及己



文圖/陳信甫

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意外獲得。為他校設計的系列營造課程裏採購植物時,苗木供應者多帶了一盆,驚喜之餘憶起第一次在烏來小徑上意外撞見的情景。詢問之下得知它的確不是淡水及北海岸的地區性植物,但為了營造生態美型的野花園,仍然需要若干特色植物來添色。年前種下時,仍是老枝老葉不得人喜;但一開春,隨著寬大翠綠的四片新葉以十字對生的方式展開,同時蘊釀著長條型的白色花序,盛開時會是什麼樣貌呢?且讓我們繼續等待吧。(心急的朋友不妨自行搜尋看看)



2015年3月4日

鄧公野花園|白花三葉草(退回申請)



文圖/陳信甫

不問她的身世,的確美麗,以微距鏡頭近攝局部的花朵,去頭去尾的構圖加上大光圈的淺景深效果,宛如一束浪漫的白玫瑰。不過,一旦換上廣角鏡頭,寬廣的視角與清晰的景深就讓身份與來歷曝光了。原產於北美洲,據知一百年前以牧草的身份被引入台灣,現已四處野化。



2015年2月28日

鄧公野花園|含羞草



文圖/陳信甫

"為什麼校園裏不種花市裏美麗動人的家花?卻要去採集原本好好的長在野外的野花呢?"我想這題也是諸多糾纏人心又不易理清的疑惑之一。事實上,我對前述疑問也有所質疑:難道真以為永遠都有美好的野外存在那兒,因而我們得以安心而任意栽種自己偏愛的外來種嗎?



2015年2月27日

鄧公野花園|琉璃繁縷



文圖/陳信甫

經常信步觀察的新市鎮大水溝步道旁,有價花木之下總有大批不請自來又不受(人)歡迎的無價花草,逕自在合宜的季節裏現身。這個野生的世界僅存在於前後兩次除草的時間縫隙裏,有時一不湊巧,隔日就會消失無蹤。



2015年2月25日

鄧公野花園|短毛菫菜



文圖/陳信甫

過年前野花圃的營造過程中,曾有位到校賞櫻的先生見我在櫻花樹下減肥勞動頗為辛勤,便前來觀看並與我攀談。他先彎著腰看著前排的低矮小野花,然後問道:"這些花這麼小,(人)又看不到,那是要種給誰(人)來欣賞呢?"我一點兒也不以為意,反而覺得這真是一個誠實又直白的好問題!



鄧公野花園|蓪草新葉



文圖/陳信甫

我們對於植物之美的鑑賞,總是太執著於花,以為只有花形大、花瓣繁複、花色豔與花期長才是至高無上的美學標準。曾經借閱過荷花繪畫欣賞與畫技的書籍,發現美花雖好,但綠葉、枯葉、蓮蓬與未開的花苞,其實都是畫家眼中的繪畫主題呢!執著美花,會錯失許多,例如早先已經開始,各種植物陸續吐露的新葉百態。或嫩綠,或赭紅,卻也有如圖這種具有保護性的紅棕毛葉哩。


2015年2月21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油點草



文圖/陳信甫

雖然我對園藝世界裏存而不論的特定自然觀(views of nature)十分過敏,但其中仍然累積了許多有關如何為植物美容的經驗與方法。可惜的是,大多數的許多原生植物仍然未能進入那個唯我(人)獨尊的世界,以致於仍需自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