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忠義陂塘|橙斑蜻蜓
文圖/陳信甫
看到蜻蜓豎起腹部,有經驗的朋友就知道是正午前後所拍攝。12:30 到中原校園附近的忠義陂塘探尋野生朋友們,雖然不是最佳時段,但也看到近十種的蜻蜓。在陂塘西側看著雄蜓們往返飛行卻無處可棲,我撿了兩段枯枝插在池畔遮蔭處,雄蜓們馬上就展開停棲位的爭奪戰,猶如在台北市爭搶停車位一般激烈。。
對於地景設計來說,能有詳盡的物種與其相關環境資訊的話,確實可以拯救向來不熟悉生態的相關專業者,只可惜台灣並沒有生物與環境的資料集成(但我知日本有)。那該怎麼辦呢?跟營造我們人自己的環境一樣啊,反復的觀察環境中的人如何使用,這不是我們一生中經常而反復的修鍊嗎?
人有人體工學,牠們也該有!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於生態系中的智人此單一物種能花一輩子的時間,卻不能同等的運用在與我們共享同一生態系統中的牠們呢?人的"環境行為場所觀察"被讚為人本主義,然而,有關牠們與環境的"自然觀察"為什麼就不被當成地景專業者必備的工作方法呢?我們看待生態系統的視野缺陷,不正是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之一嗎?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