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信甫
本文刊登於〈GREEN 綠雜誌〉Vol.27, 2014年2月號
國家法定的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等,合計只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9.21%,其餘80%則因城鄉持續開發與擴張,大幅改變了剩餘綠地的面貌,環境生態品質日趨劣化當中。為了維護整體自然的生態系統的健康運作,積極修補與修復城鄉環境的生態品質,打造合宜野生朋友們棲息的「城鄉棲地」乃是廿一世紀的重要任務。
然而,環境的生態劣化並非只是不當開發所造成,也與社會的環境觀念與自然審美相關。法定公園綠地、校園與與社區庭園是城市中寶貴的綠地,然而長期以來側重人類自身休閒與遊憩的功能,以致於難能與生態系中的其他野生朋友們共享。綠地從來不只是怡人的風景,而是地球生命萬物共享的「生命地景」,必需具有生態與教育的功能。個人以社區規劃師的角色,經常帶領社區以自然觀察為基礎,一起來探索社區綠地的生態品質,發現問題並探求其根源;繼而一起來構思,能否在自家社區、學校與公園裏做些什麼改變,邁向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城鄉呢?
圖:位於基隆河上游的平溪鄉街
尚未遠離自然的鐵道鄉街
2013年6月起幾度應邀前往平溪,因為當地社區申請了市政府補助的社區綠美化經費,想徵詢我的意見並提供具體的營造建議(註)。我向來認為綠美化不是一件單純而簡易的小事,因此希望當地社區能先行了解自己社區所在地域的生態系統後,從中發現問題並藉由綠美化的工程費來提出解決方案。於是我們先舉辦了一次自然觀察活動,從當地街區通往山林的一條路徑為探索路線,沿途經過街道、溪流與山坡。一改日常生活或地方文史的視角,代之以蝴蝶、蜻蜓、蛙類等野生朋友們的棲居條件,綜合性的觀察人以外的自然世界,希望既能啟發當地社區的生態視界,也能為後續的生態營造提供線索。生活環境中的生態改造或營造,向來涵括了生態、社會與地景等多重知識與專業領域,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然與社會的雙重營造,既非只是片面取悅人們自己的蒔花弄草,也非單向度的社會溫情。
透析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爭鬥史,我在鐵道觀光與地方文史的視角之外觀察到有趣的自然事物。從圖書館通往舊街的小街路依偎著鐡道而向前延伸,鐵道高高的建在上方,臨街的一側以擋土牆來穩固邊坡。山林涵養水分之故,擋土牆排水管中時時漞出涓涓細流,順牆流到路面上,再依循地勢向下方流動。人來人往的路徑上,乏人關注的角落竟可發現橙端粉蝶與黑鳳蝶幽然地停棲在積有溼泥的混凝土地上吸水哩。
圖上:橙端粉蝶吸水
圖下(左):帶領社區自然觀察 (中):街角潮溼地-基地 (右):黑鳳蝶吸水
不只是蝴蝶,也見到幾種靜水域常見的蜻蜓在水面上盤旋著,時而停棲在擋土牆邊塑膠植栽盆的邊緣,時而為了驅逐其他入侵領域的蜻蜓而相互追逐著。玩心來了,我向在地朋友要了兩隻竹筷插在積水處旁的花盆裏,善變蜻蜓與鼎脈蜻蜓雙雄便各自佔領了一方。不只是喜好靜水域的蜻蜓,也發現了喜好溪流環境短尾幽蟌,才剛羽化的樣貌即飛離危險的溪流邊,來到生長在擋土牆上爬牆虎葉片上靜待身體的成熟。
蜻蜓們會不會在地面上的積水處養育牠們的下一代呢?仔細觀察之後,果然從溼泥中發現了偽裝的水蠆(蜻蜓稚蟲)。那麼水蠆是屬於肉食性的昆蟲,在這裏吃些什麼維生呢?與溼泥顏色相近的一群褐色蝌蚪時而抖動著身軀洩漏了行蹤,這些蝌蚪們是日本樹蛙的寶寶哩。通過自然觀察,我發現此處根本不是人們眼光中的惱人積水,竟然是一處微型的水域生態系呢,姑且稱之為「老街溼地」吧。
尋常的人間綠美化會以去除積水為要務,稱之為「解決問題」;接下來則是砌個花台,再加以選植人們喜愛的世界園藝花卉,稱之為「美化家園」。然而,如果不以愉悅人自己綠美化為滿足,還想融入當地的自然並與野生朋友們共享時,要怎麼做呢?
圖左:善變蜻蜓、鼎脈蜻蜓
圖右(上):日本樹蛙的蝌蚪 (中):短腹幽蟌雌 (下):短腹幽蟌雄
不只是綠美化 是社會與自然關連的重建
幾年來我曾經因為觀察植物與螢火蟲來到平溪,也因為發現街道店屋後方山路的多種蛙鳴而專程前來夜觀,區區一小段路程累計起來至少住有台灣32種蛙類的三分之一。平溪山林三百年來,時而繁華又時而滄桑,人間社會的利用與荒棄看似影響著地區生態的豐寡,然而通過歷來的自然觀察,我以為人間社會所秉持的自然觀與相應的人間作為才是關鍵。那麼即使如社區所申請到的屈屈八萬元的經費,該怎麼做才能跳脫長久深植人心的人類中心主義,而重新連結與我們失連已久的自然呢?絕非只是習以為常的、愉悅我們自己的一般綠美化。
社區原先的構思的確是砌築花台並選植園藝種為主的花卉,經我帶領綜合自然觀察之後,他們接受了走向在地生態的建議。於是我進一步提議:只利用較乾的2/3段做花台,選植本地區既有的多種原生植物,既有生態與教育功能,又能培養生態美學觀;另外1/3段則善用排水管出水多的特性,營造成一個能提供蜻蜓與蛙類們生活的生態池;其他的潮溼地面則保持原樣,依然提供蝴蝶們前來吸水。
初步完成後,原本只是擔任顧問性質的協同專業者,因為社區買了太多種陸生與水生植物以致於不知該怎麼處理,於是再度應邀前往修改與調整。我把長形水池分為兩部分,一端堆積多一些的泥土,做成高灘地及淺灘,另一端則維持深水區,十幾種原生水生植物分別依其生態特性與視覺景觀的需要來配佈。
營造過程之中,許多善變與鼎脈蜻蜓爭相前來使用,好像是蜻蜓界派出的生態監工團;池底也發現了一隻紫紅色的宮崎氏澤蟹(當地人稱為紅腳仙),看來喜好水域的野生朋友們似乎迫不及待。未來的一年將會有什麼樣的野生朋友們前來造訪呢?值得令人期待!
圖上(左):前來監工的鼎脈蜻蜓 (右):水毛花
圖下(左):水鱉 (右):宮崎氏澤蟹
造訪過平溪的朋友可能疑惑著,哪裏有什麼老街溼地呢?此處經我建議,而後社區利用自然出水的山泉蓄積為水源的生態池就位於老街區西端入口,其實就是山林涵養的雨水從鐵道擋土牆湧出,造成經常性的潮溼地面,卻吸引了蝴蝶、蜻蜓、蛙類與溪蟹前來生活的角落。經過我們細心觀察與創意營造,也真能成為一處生命活躍的微型溼地呢,這裏也是一處日常生活環境裏最近的環境教育基地!
綠美化不只是片面愉人的花團錦簇(如花博),也不只是為改善人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質而打造的城市心肺復甦機(如「都市之肺」、「都市海綿」等)或自然降溫機(如「綠屋頂」);綠美化不是綠美化,而是一個從日常生活環境反省人與自然關係的契機,更是個人、社會重新與自然連結的生態重建工程!
圖左(上):改造前的樣貌 (中):改造後新砌水池與花台 (下):善變蜻蜓伴施工
圖右:受託設計的生態看板
展望平溪 邁向生態之鄉
最後也應社區之邀設計了一個大型的版面,我以展望平溪邁向生態之鄉為名,期許這是一個重新了解本地生態的新里程碑。「展望平溪 生態之鄉」的主題之下,我提出這樣的文句:「平溪是我們的故鄉,也是其他野生朋友們共同的生態家園」;內文則寫道:「時光為鑑,歷史為憑,野性自然的平溪山林先後歷經農業與礦業開發,打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新故鄉。曾經繁華,曾經滄桑,如今觀光興起,自然山林不只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資源,更是展望未來的新生態家園。」
鐵路支線帶給人們遠離都會的想像與浪漫,礦業遺跡與元宵天燈帶動了地方觀光的風潮,使得一度因為礦業廢止後不斷沒落的鄉街再度受到注目,人間的文化、社會與歷史重新受到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各式計畫與經費從而源源不絕。看著相關規劃報告圖說中鐵道沿線修景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案,其中有不少接近山區的步道與相關營造計畫,不知道這些計畫進行到末端的工程設計時,是否會因為忽視在地生態,而把新的開發建立在摧毀既有生態之上的常態?又或其中是否會有替植櫻花、油桐花或其他看起來綠綠的卻與當地生態脈絡無關的造景?如果未曾深刻探究地區既有的生態系統,會不會如同蘭嶼島上那些曾經以為是德政卻不受當地人歡迎的國民住宅一樣,那麼空間與地景專業者受委託計畫中的規劃圖說,一再塗繪的美麗綠色是否也同樣因為缺乏體察地區的生態系統,因而不受當地野生朋友的青睞呢?甚至淪為生態驅逐令呢?
面對日常生活環境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現代社會,與160年前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看盡農業大開發毀棄所居城鎮的原野如出一轍,比起實質的自然環境的消逝他更擔憂遠離自然的人們將從此在意識上與自然脫離。他曾經提出迫切的呼籲:「我們一定要到外面去,每天都要把自己和自然重新連結在一起。」不論是對於城鄉中的社區居民,或是從事與環境有關的所有專業者來說,梭羅的提議是很受用的,因為自然觀察並非賞花玩蟲的個人興趣,而是閱讀大自然的方法,也是重建自然與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
(註)本案為新北市平溪區平石社區發展協會向新北市政府申請的綠美化補助計畫,我以專業者身份受邀擔任顧問,提供有關生態營造的建議,也實際擔任課程教師、營造指導、解說版面設計與植栽選用及種植方式的協助。
不只是蝴蝶,也見到幾種靜水域常見的蜻蜓在水面上盤旋著,時而停棲在擋土牆邊塑膠植栽盆的邊緣,時而為了驅逐其他入侵領域的蜻蜓而相互追逐著。玩心來了,我向在地朋友要了兩隻竹筷插在積水處旁的花盆裏,善變蜻蜓與鼎脈蜻蜓雙雄便各自佔領了一方。不只是喜好靜水域的蜻蜓,也發現了喜好溪流環境短尾幽蟌,才剛羽化的樣貌即飛離危險的溪流邊,來到生長在擋土牆上爬牆虎葉片上靜待身體的成熟。
蜻蜓們會不會在地面上的積水處養育牠們的下一代呢?仔細觀察之後,果然從溼泥中發現了偽裝的水蠆(蜻蜓稚蟲)。那麼水蠆是屬於肉食性的昆蟲,在這裏吃些什麼維生呢?與溼泥顏色相近的一群褐色蝌蚪時而抖動著身軀洩漏了行蹤,這些蝌蚪們是日本樹蛙的寶寶哩。通過自然觀察,我發現此處根本不是人們眼光中的惱人積水,竟然是一處微型的水域生態系呢,姑且稱之為「老街溼地」吧。
尋常的人間綠美化會以去除積水為要務,稱之為「解決問題」;接下來則是砌個花台,再加以選植人們喜愛的世界園藝花卉,稱之為「美化家園」。然而,如果不以愉悅人自己綠美化為滿足,還想融入當地的自然並與野生朋友們共享時,要怎麼做呢?
圖左:善變蜻蜓、鼎脈蜻蜓
圖右(上):日本樹蛙的蝌蚪 (中):短腹幽蟌雌 (下):短腹幽蟌雄
不只是綠美化 是社會與自然關連的重建
幾年來我曾經因為觀察植物與螢火蟲來到平溪,也因為發現街道店屋後方山路的多種蛙鳴而專程前來夜觀,區區一小段路程累計起來至少住有台灣32種蛙類的三分之一。平溪山林三百年來,時而繁華又時而滄桑,人間社會的利用與荒棄看似影響著地區生態的豐寡,然而通過歷來的自然觀察,我以為人間社會所秉持的自然觀與相應的人間作為才是關鍵。那麼即使如社區所申請到的屈屈八萬元的經費,該怎麼做才能跳脫長久深植人心的人類中心主義,而重新連結與我們失連已久的自然呢?絕非只是習以為常的、愉悅我們自己的一般綠美化。
社區原先的構思的確是砌築花台並選植園藝種為主的花卉,經我帶領綜合自然觀察之後,他們接受了走向在地生態的建議。於是我進一步提議:只利用較乾的2/3段做花台,選植本地區既有的多種原生植物,既有生態與教育功能,又能培養生態美學觀;另外1/3段則善用排水管出水多的特性,營造成一個能提供蜻蜓與蛙類們生活的生態池;其他的潮溼地面則保持原樣,依然提供蝴蝶們前來吸水。
初步完成後,原本只是擔任顧問性質的協同專業者,因為社區買了太多種陸生與水生植物以致於不知該怎麼處理,於是再度應邀前往修改與調整。我把長形水池分為兩部分,一端堆積多一些的泥土,做成高灘地及淺灘,另一端則維持深水區,十幾種原生水生植物分別依其生態特性與視覺景觀的需要來配佈。
營造過程之中,許多善變與鼎脈蜻蜓爭相前來使用,好像是蜻蜓界派出的生態監工團;池底也發現了一隻紫紅色的宮崎氏澤蟹(當地人稱為紅腳仙),看來喜好水域的野生朋友們似乎迫不及待。未來的一年將會有什麼樣的野生朋友們前來造訪呢?值得令人期待!
圖上(左):前來監工的鼎脈蜻蜓 (右):水毛花
圖下(左):水鱉 (右):宮崎氏澤蟹
綠美化不只是片面愉人的花團錦簇(如花博),也不只是為改善人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質而打造的城市心肺復甦機(如「都市之肺」、「都市海綿」等)或自然降溫機(如「綠屋頂」);綠美化不是綠美化,而是一個從日常生活環境反省人與自然關係的契機,更是個人、社會重新與自然連結的生態重建工程!
圖左(上):改造前的樣貌 (中):改造後新砌水池與花台 (下):善變蜻蜓伴施工
圖右:受託設計的生態看板
展望平溪 邁向生態之鄉
最後也應社區之邀設計了一個大型的版面,我以展望平溪邁向生態之鄉為名,期許這是一個重新了解本地生態的新里程碑。「展望平溪 生態之鄉」的主題之下,我提出這樣的文句:「平溪是我們的故鄉,也是其他野生朋友們共同的生態家園」;內文則寫道:「時光為鑑,歷史為憑,野性自然的平溪山林先後歷經農業與礦業開發,打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新故鄉。曾經繁華,曾經滄桑,如今觀光興起,自然山林不只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資源,更是展望未來的新生態家園。」
鐵路支線帶給人們遠離都會的想像與浪漫,礦業遺跡與元宵天燈帶動了地方觀光的風潮,使得一度因為礦業廢止後不斷沒落的鄉街再度受到注目,人間的文化、社會與歷史重新受到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各式計畫與經費從而源源不絕。看著相關規劃報告圖說中鐵道沿線修景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案,其中有不少接近山區的步道與相關營造計畫,不知道這些計畫進行到末端的工程設計時,是否會因為忽視在地生態,而把新的開發建立在摧毀既有生態之上的常態?又或其中是否會有替植櫻花、油桐花或其他看起來綠綠的卻與當地生態脈絡無關的造景?如果未曾深刻探究地區既有的生態系統,會不會如同蘭嶼島上那些曾經以為是德政卻不受當地人歡迎的國民住宅一樣,那麼空間與地景專業者受委託計畫中的規劃圖說,一再塗繪的美麗綠色是否也同樣因為缺乏體察地區的生態系統,因而不受當地野生朋友的青睞呢?甚至淪為生態驅逐令呢?
面對日常生活環境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現代社會,與160年前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看盡農業大開發毀棄所居城鎮的原野如出一轍,比起實質的自然環境的消逝他更擔憂遠離自然的人們將從此在意識上與自然脫離。他曾經提出迫切的呼籲:「我們一定要到外面去,每天都要把自己和自然重新連結在一起。」不論是對於城鄉中的社區居民,或是從事與環境有關的所有專業者來說,梭羅的提議是很受用的,因為自然觀察並非賞花玩蟲的個人興趣,而是閱讀大自然的方法,也是重建自然與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
(註)本案為新北市平溪區平石社區發展協會向新北市政府申請的綠美化補助計畫,我以專業者身份受邀擔任顧問,提供有關生態營造的建議,也實際擔任課程教師、營造指導、解說版面設計與植栽選用及種植方式的協助。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