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三板橋|冬 蛙



文圖/陳信甫

昨晚微雨,對牠們來說是個好日子,求偶聲不絕於耳,水溝裏處處雙雙成對。溝中落葉堆積有如小島處,一鏡就捕捉了兩對。咦?左邊這位拉都希氏赤蛙兄,你的新娘體色怪怪的,和右邊這對不一樣喔,跨界跨到台北樹蛙了。



2016年11月29日

「人間桃花源」的祕密



文圖/陳信甫

人為植滿台灣光臘樹、青楓與櫻花的山區露營地,一條通往溪畔的小徑上不經意的發現兩顆黃褐色特殊造型的果實,由於過往的記憶深刻,因而得以浮現黃杞(喬木)之名。中央是黃色堅果,下方由三裂黃色膜質苞所包覆,這是植物學上的描述。識得奧妙者喜歡拾起把玩,手向上舉高後從空中飄灑,有如花式滑冰選手奮力向上躍起後,自身多重旋轉向地面落下的美妙。



2016年11月23日

當失去山林的孩子已然長大



文圖/陳信甫
本文刊載於台北市教育e週報第791期

Pokémon Go手機遊戲自暑假八月五日開放下載以來,一時之間全國為之瘋迷。不管童年時期是不是處於神奇寶貝遊戲與動漫世代,前兩週不管是走在路上或公園,到處都能看到人們拿著手機凌空捕捉手機上才能看到的口袋怪獸,我自己也參與其中。隨著時間漸長,遊戲模式不再新鮮時,街頭的熱潮已漸漸消失,當我晚上帶著手機下樓等待垃圾車時,再也看不到鄰居們滑動捕捉的動作了。九月中旬大學開課後,我在一門〈環境體驗〉的課堂上詢問全班將近80位新生是否仍然參與該遊戲時,竟然只剩三位舉手。



2016年11月17日

鄧公野花園|台灣有點吵



文圖/陳信甫

小朋友說「校園裏有觀光客」?其實是拿著相機拍攝野花與昆蟲動物的學習客,來自士林社區大學八芝蘭自然微旅行班級前來參訪。首先帶領他們歷史散步,鑑賞層層堆疊在校園裏的景觀文化史;接續則轉換為輕快的自然野步,在野花園中觀察生態小宇宙;最後再拿出鍋碗瓢盆,以野菜分享會做為終場。



2016年11月12日

2016北投奇岩社區生態園圃課程 Day 4



文圖/陳信甫

先有高度生態品質的公園綠地與野地,才有生態廊道的必要,而後才能真正成為能與牠們分享的生態社區與城市。因而首要的紮根工作,在於認識社區周遭的地區生態,好好的保護野地,改造既有的、有如生態沙漠般的草皮大公園,並持續提昇我們自己的生態意識。這也是荷蘭國家生態網絡大計畫的發展歷程。



2016年11月11日

鄧公野花園|三年級師生自然行動社群 Lesson 2



文圖/陳信甫

既然大人們都說,他們的生命歷程之中與我們自身所屬生態系統裏的原生植物缺乏感情基礎,那麼就從小學習與原生植物做朋友吧。短短一節四十分鐘認識五種植物不嫌少,善用眼睛、鼻子與手的感官能力最重要。第二節則繼續帶著兩班種下十種共30株已識得的植物。



2016年11月5日

能與其他生命共享的生命地景



文圖/陳信甫

與景觀系大一學生在桃園復興山區的露營地裏遊逛,看到經由近自然工法(不太認同這詞啦)整治(其實是整劣)、又過於筆直的溪流時,學生們激動的發出好美的讚語,頻頻詢問可否下水遊玩,因為這是城鄉生活十八年的生命歷程裏未曾或少有的地景體驗。且慢,還有更好的,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