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走尋大屯溪流域鄉村地景
文圖/陳信甫
位於淡水與三芝交界處的大屯溪流域,是我獨立以社區規劃師的角色協同社區人士從事社區營造的地域。這條溪發源自大屯火山群的小觀音山,橫越三芝與淡水幾個村里,同時具有原野、山村、農村及漁村的不同特色。早在2000年回到淡水工作以後,機緣之下造訪此地便被樸素的鄉村地景所吸引。而後在2004年,自己發想應該對這地區的鄉村特色加以調查與整理,於是向營建署申請了九十四年度的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計畫(走尋大屯溪流域鄉村地景),如同苦行僧一樣的踏遍全流域。
圖:石滬測繪圖(2005)與潮間帶自然觀察(2013)
01 屯山石滬與潮間帶生態
溪口以北的石滬群,曾是調查工作的一部分。從在地朋友的描繪中,此地曾有十幾座疊砌在潮間帶藻礁上的石滬,當時也僅存少數幾座留存局部的滬體。覺得棄置實在可惜,即使時過境遷,因石滬漁作體制瓦解已無法全部修復,但至少也應擇其一二做為鄉村生活歷史的見證。於是採用電子測量儀器,把兩座石滬詳細測繪,並曾估算修復經費。後續雖然也撰寫計畫申請到若干經費,卻因故未能實現。。
本年春季於淡水社大開設的《北海岸生態山海經》課程,是一個尋訪北海岸山與海的旅程,我們將穿梭在自然與社會之間,重新整合對於生態系的認識。不只是遊歷,最後三堂也要回到淡水大屯溪口,與當地社區朋友一起來訪查石滬的家戶史,希望能夠整合幾年前的現況測繪與調查,與社區合作一起來申請文化景觀的指定。
圖:利用大屯圳水洗濯的主婦與洗衣堀
02 六塊厝洗衣堀
多年後重訪淡水六塊厝,也去看了先前設計的洗衣堀,社區主婦們仍然使用著。這是2008年夥同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向鎮公所遊說而得以改建的。源頭則是2004年我向營建署申請並執行的城鄉新風貌計劃案《走尋大屯溪流域的鄉村地景》,經由踏尋得知當地仍然保有利用水圳洗衣的習慣,然而原有混凝土構造的洗衣堀(台語,當地用語)卻早因鋼筋鏽蝕有危險之虞,經連繫里長與居民,召開了幾次討論會而確立後續的提案。
不是趨附鄉土的流行,而是社區規劃師從日常生活環境發現真實的問題(下圖中為改建前),從而與社區組織及居民共同行動,這也是我轉型生態設計之前的作品。像似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農法的轉型期,這是從社區(社會)設計轉向自然與社區(社會)同步的雙重設計之間的早期之作。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