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信甫
如同絕大多數的學校一樣,校園內綠草如茵,大樹成蔭,落葉不堆,積水不存,乾淨整齊的如同早年提倡"新生活運動"的典範,是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除了一個早期留下的混凝土魚池之外,校內沒有其他水域環境能與生活史中全部或階段性在水中生存的野生朋友們分享。然而位處大屯山區,外部環境生態應該還不錯,更何況一牆之隔的校外周邊,幾種不同蛙類的鳴響不絕於耳。如果我們重新創造了水域環境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朋友來造訪呢?
如同實驗一般,以最少的經費與最低的維護人力,在校園角落設置了兩個大水盆,盆內只放了些微的底土與若干落葉做為營養來源。水盆埋設於樹木與大山蘇之間,另外補種了一些蕨類和姑婆芋,營造成較隱秘與得以躲藏的環境。
一整個冬天淒風苦雨,我們靜靜的等候。開學後,漸漸邁入春天之際,來個水盆大點名吧。一網下水,撈起了兩種蝌蚪,是誰的寶寶呢?白頷與面天樹蛙嗎?第二網則撈起了水蠆,或許是黃紉蜻蜓的寶寶吧?春天才剛開始,我們慢慢來觀察吧,看看一年之中還能迎來什麼樣的野生朋友呢?
需要花很多錢嗎?一點兒也不,總共只花了不到二千元,用來買兩個大水盆和劍山。
附記
生態池 是為了美化環境?還是為了認識自然?是為了提升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品質?還是為了生活於水域的野生朋友們提供棲地?又,一定需要很多的經費建造,才算是生態池嗎?一定要等待漫長的經費爭取過程,才能展開新自然的探索嗎?其實,只要一、二仟元,就能立即開啟水域生態系統的學習之旅。甚至,只要有舊水桶或淘汰的浴缸,連一塊錢都不用花。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