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三重|蝶舞口袋公園計畫說明會

文圖/陳信甫

經過地區勘察、基地測量和調查後,於12/30召開第一次的社區會議。此次會議重點放在告知反映想要綠美化多年的空地已向市府申請獲准,向居民說明初步以蝴蝶生態為主題的生態綠化構想,並向居民徵詢對於停放汽機車與否的意見。事先製作A4傳單由里長委付鄰長發送各戶,並製作四張較大海報張貼於里內公佈欄。




2011年8月27日

林口野步森林|秋 顏

文圖/稜石

如何量度野步森林的秋天呢?

時序即將邁入九月,前往北國紅葉之都的旅遊計畫多已籌畫得差不多了吧?一心嚮往北國多彩的秋色是我數年前的寫照。然而,當時的我一無所知的是,平日所居城市的秋天是什麼顏色呢?南國低海拔地帶的自然與城市地景雖無璀燦的紅葉,然而黃葉的色彩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豐富。



2011年8月23日

林口野步森林|林中池畔的遺珠

文圖/稜石

是誰將珍珠遺落一地?中心濁白而外緣澄澈......這不是珍珠,而是面天樹蛙的卵。這是遠赴荒野深處拍攝的嗎?不是,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林口城市 近在咫尺的野步森林裏。自從去年十月在林中埋下大水盆開始,彷佛創世紀般的,與水有關的水棲昆蟲及掠食者一一到來。2至8月,繁殖期的雄蛙在夜晚鳴唱求偶,雌蛙繼而在水盆邊的溼泥地上產卵,化為蝌蚪後就在盆內成長,長大成蛙後在林中渡過一生。很陌生嗎?其實面天樹蛙並未遺落,遺忘的是我們自己,甚至我們從未曾進入蛙的世界。


Nikon D300s, Nikon AF-S 105mm Micro VR, R1C1

2011年8月11日

淡水庄仔內溪|山水之城 闇溝之鷺

文圖/稜石

山水之城的傳說源自沉寂的1960年代以前。曾經是北台灣商貿港運的重鎮,因為河域的變化及交通方式的變遷,山水之城的發展遭凍結數十年之久。隨著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變遷,近廿年來眾多仰慕者湧入此城。人文地景的遺產與相生相剋的土地開發,吸引著人潮與資金蜂湧而入,甚至還源源不斷地填入寬廣的淡水河,有如神隱少女中黝黑無度的無臉男似的,頗為豪邁地狼吞一碟碟億元為單位的菜餚。山水之城的門面總是不斷的一再塗抹,城內的闇溝卻日益幽暗。



2011年8月5日

淡水重劃區|「健康城市」裏的中國樹蟾

本文登載於環境資訊中心2012-3-4

這是今年五月份的發現,那個月份持續大雨將近兩個星期,地點就在我所居住的大樓前方的未開發荒地上。按往年慣例,每進入夏天,對面的荒地裏每夜總是無數隻的黑眶蟾蜍嗝嗝求偶,鄰居常有抱怨擾他清夢,我家倒是頗能享受此種都市邊緣的鄉野樂趣。但是今年雨季來臨時的鳴聲極為不同,音調稍高而急促,我連忙比對蛙類的聲音圖鑑,咦?會是這種嗎?隔天夜晚,我帶著裝備進入荒地裏,鳴響來自於前方的一個廢棄浴缸,果然是綠色的中國樹蟾。一條褐色的過眼斑紋是其辨識特徵,喜歡下雨的夜晚,另有別名為雨怪。


Nikon D300s, Nikon AF-S 105mm Micro VR, R1C1

2011年8月1日

九份|弔念野步園

文圖/陳信甫

曾經一同參與九份野步園生態工作假期的伙伴們,上星期聽得九份林先生來電告知六月野步園裏首見螢火蟲了,當時心情是極為興奮的。然而自從去年十二月我們的工作假期之後,草花生長茂盛,林先生表示不知如何整理?於是我今天特地攜帶了園藝剪刀前去修剪。一路上心情是複雜不安的,時隔多月,真不知野步園成什麼樣子了呢?今日同行的仍是之前家庭旅遊的同班人馬,還記得其中的鼻孔小王子(大大)嗎?



2011年7月30日

瑞里|在鄉土中展現生命的幼葉楠

文圖/稜石

翻開1904年的台灣堡圖,發現瑞里幾個主要人口群居的聚落地名皆是來自土生土長的植物名。幼葉林是其中人口最多者,也是現今瑞里民宿與商店群集的中心,而幼葉楠即是三百年前幼葉林開發前極具代表性的小葉形闊葉樹種(植物學家則稱之為菲律賓楠)。在當地工作前幾天,原以為在聚落可及之地是看不到幼葉楠了,但熱心的在地朋友啟源兄在營隊結束前一天晚上十點鐘特意開車帶我去尋訪聚落中留存極少數的楠木。隔天清晨我提早出門去拍攝,當我從曙光中看到幼葉楠矗立田園中央時(現種植甘蔗),我的心中是異常激昂的,這是此戶人家先祖來此拓墾而後特意留存並相傳五代的原始樹木。

 佇立田中央世傳五代的幼葉楠

2011年7月29日

瑞里|環紋蝶面具

文圖/稜石

七月下旬於瑞里工作營期間,在圓潭溪步道兩度欣賞到環紋蝶的美姿。他從步道旁的竹林裏悠悠慢漫地飛舞而出,大大的翅膀、緩緩的拍動,與同是大型蝶類的鳳蝶們多了份安閒與定靜。身體到翅膀是黃色至暗褐色系列的色彩組合,在綠色竹林的背景裏顯得特別突出。第二度見面,則是當地王老師引領我們到家中喝茶,他特地將腐爛的水果丟置在樹下,引來了喜好吸食果汁的昆蟲們上門享用,環紋蝶自不例外。成蝶喜好腐果與樹液,幼蟲時期則喜好啃食桂竹、孟宗竹等竹類及黃藤的葉片。



2011年7月28日

瑞里|雲霧山林的傾訴

文圖/稜石

工作營期間,事前徵詢了民宿主人當地自然度較好的即圓潭溪步道與瑞太古道,預先探訪之後,最終我們選擇了前者來觀察並記錄當地原生植物種類。其實當地較為熟悉地區生態的朋友都認為瑞里已經沒有一條植物相比較好的步道了,甚至是連一小小塊的區域都不存在了;人力所能及的地方,全部都是農作物了,人力不能及之處,竹林也大肆自我擴張了。瑞里尚有螢火蟲,所以我們直覺「生態豐富」?



2011年7月27日

瑞里|人文與自然地景的閱讀

文圖/稜石

工作營暫告一個段落,回想在一千公尺的中海拔山區,每日醒來對面而視的即是滿山遍野的「綠」,對常年蝸居都市的人們來說,山林的「綠」無非是一種舒解疲憊身心的嚮往吧。但是對於經常流連山林野地與野生朋友交往的我來說,「綠」總是應該蘊涵著更為豐富的生命與深刻的情感。「綠」不應只是一種怡「人」的風景,而是地球上萬物相依相存的「生命景觀 」(The Living Landscape-Steiner,Frederick)。



2011年5月20日

林口寶斗溪|生命的競存

文圖/稜石

不論是賞生態或玩攝影,大都喜歡美麗且珍稀,喜歡大景與奇觀。寶斗溪中的短腹幽蟌的雄蟲們各自佔領一塊溪石,等待著雌蟲的出現。牠是再平常也不過的物種,但可是台灣溪流之王-以數量稱冠!咦,那不是很普通,一點也不珍貴啊?林口寶斗溪也沒有過人的美景啊?生態系統中的生命是平等的,不是供人類賞玩的寵物,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所謂的生態保育(護),並不止於保護珍稀、瀕臨絕種的明星生物,真確的涵意在於保護、修補與修復我們人類生活所在的生態系統,促進其健康的運作。呈現此等意識與行動的生態攝影,是我們所提倡的~野步流攝影。


Nikon D300s, Tokina 11-17mm Fisheye, R1C1 

2011年5月10日

林口寶斗溪|初夏的悸動

文圖/稜石

步入熾熱的初夏五月,蜻蜓展開了一年之中生命力最為旺盛的時節。數量稱冠溪流的短腹幽蟌,在溪石上履行了自然的規律。林口寶斗溪中游的水質雖然略有有機物質的些微成分,但相較之下已是林口台地周邊五大溪流中最為潔淨的生命之泉。


Nikon D300s, Nikon AF-S 70-300mm VR, SB-900

2011年5月3日

林口寶斗溪|生命的律動

文圖/稜石

一個初夏的上午,棲息水中已久的水蠆從湍急溪流中破水而出,攀附在溪石上緩緩從裂開的外殼漸次伸展軀體,繼而羽化成蜓。這不是自然的規律嗎?為何年過四十歲月,我才彷彿初次目睹創世紀般而驚奇不已?習慣將溪流當成排水溝流放廢棄物的我們,何時方能覺醒處處皆是生命的泉源?何時方能重回自然?


Nikon D300s, Nikon AF-S 105mm Micro VR, R1C1

2011年4月18日

林口|人與自然爭鬥下的雜木林地景

文圖/陳信甫

人文與自然,經常是我們敘述所處環境時所使用的一種分類概念,文史工作者、空間規劃者在其文章與報告書中隨處可見,甚至連生態解說者也分享著相同的觀點。兩者之間像似平和無犯。事實上,我們瞻之仰之的人文歷史無不是從覆滅的自然灰燼中開展而來。人文宰制著自然,自然不過是人文發展的剩餘與下一波再發展的標靶。看似平和的現況,一旦人們另有所圖,將會亳不猶豫打破和平,僅存的自然便是提供新一階段人文發展的資源與待開發土地。證諸重大開發計畫,例如國光石化、苗栗灣寶、東北角;亦證諸全台各地的農村再生計畫,農村聚落裏及其周邊的里山成為社區觀光發展計畫中亟待開發的熱區。1904年版的台灣堡圖上顯示著新林步道西段的坡地為「荒地」(下圖綠色區)。相對的,台地上平坦之處多數已闢為茶園,低潌有水灌溉之處才有極少數的水田。



2011年3月28日

林口|城市與自然:林口自然環境的歷史變遷 01


從生態觀點閱讀《林口鄉誌》 文圖/陳信甫

2009年我們展開林口高中旁雜木林的自然觀察,繼而在2010年向縣政府提出〈野精靈都市之森〉的社區參與計畫,將原本一處閒置而看似無用的雜木林變為咫尺可及的都市次生林生態觀察園區,其後正式命名為「林口野步森林」。計畫初始至今有個疑問一直盤旋心中:我們的城市為何與自然如此的對立,無法相容,幾近斷裂的狀態?(註一)生活其中的人們對於自然如此的陌生、疏離、充滿誤解,輕忽、無視周遭其他生物的生存,功利的、理所當然的、帶有潛在的仇視態度隨意破壞為數漸少的自然野地,務求以人類自我的需求與狹隘的審美觀加諸改造、景觀化。這絕非只是少數幾個特別的個案,而是極為平常與普遍的態度與認知,而且必然與我們自古至今社會流傳相承對於生存環境的價值觀有關,特別是蘊藏於文化裏形而上的自然觀。林口,從18世紀初期漢移民入墾、建立散佈台地的農業村落到1970年代林口新市鎮大開發的歷程,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縮影,讓我們看到三百年來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

   林口台地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