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社區規劃師 陳信甫
日常生活中穿梭林口新舊市區,每每在等待綠燈之時望著路邊一塊塊生機勃勃的都市荒地,開始想著裏面到底生長著些什麼樣的植物,住著什麼樣動物和昆蟲呢?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探險了位於林口高中旁邊的雜木林,總面積達五公頃,目前是市政府代為管理的國宅用地。四周分別臨接道路及學校,但東南方還連接環繞整個林口新市鎮的保護區。這種看似無用的「荒地」,它能用來做什麼呢?
從日常生活出發觀察城市空間的變遷與城市生態的消長,我們在2009年10月展開觀察,並進而在2010年三月向縣政府提出計畫獲選執行,至2010年10月結案。有關99年度社區規劃師駐站輔導計畫成果簡要說明如下:
一、計畫名稱:林口野精靈都市之森(林口野步森林)
二、計畫說明
林口台地原為先民們移墾所居無水灌溉之旱作丘陵地,自1970年代擬定林口特定區計畫以來,推土機推平了台地上較為平坦之地,公共設施相繼投入,稱為林口新市鎮。或許因為交通因素,至近年機場捷運線定案施工之前,市區土地開發遲緩,如本案利用的國有國宅用地在內的諸多公私有土地,閒置卅年以上。
人類曾經一度征服自然,然而一旦閒置,大自然會自行修補:隨著演替過程,先驅植物逐一進駐,又因鳥類、昆蟲、風力之協助,成熟林樹種也一一回到市區土地重新生長;植物一豐富,相伴而生的野生朋友們也得以在此棲息。在此等多數人認為只生長雜草、雜木的無用之地上,我們發現了近一百種的植物,以及動人的蝴蝶、蛙類、昆蟲、鳥類等等,就像一處位於市中心的自然公園。
發起者陳信甫社區規劃師與林口社區大學,結合逐次參與活動的林口朋友,共同期望維持此一意外留存的低海拔次生林做為林口人的都市野地,以其近在咫尺之便,它能成為國中小師生的自然教室、假日家庭野遊的森林,以及最重要的──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探索之地。為了朗朗上口,成為林口的新勝地,取名為「林口野步森林」。「野步」的意思即是野外散步,希望即使居住在城市中心,卻能如臨郊野,欣賞四季的自然之美。
三、執行構想
地球環境惡化及諸多生態系持續遭受破壞,歸根究底是多數人們已遠離自然,無視生態網絡的平衡運作。為了讓失去山林、與自然疏離的都市大小朋友重新與自然做朋友,我們一起探索此塊尚未開發的國宅用地,讓它成為都市生活的自然野遊之地;如果有幸的話,我們將持續結合人力與資源,發展成為林口城市中的「自然中心」。
本案包括規劃與實作兩部分:
(一)規劃部分
1.保護生態首在改變人們看待自然的價值觀與審美意識。
(二)實作部分
透過僱工及舉辦生態工作營的方式,先行施作規劃中的基本項目,如鋪設步道、除草、木櫈、棲地營造等。
四、基地位置:
地位於林口新市鎮文化一路與仁愛路二段交叉口(如下圖),東側緊臨林口高中,西側則是林口運動公園。它與林口都市中心區幾所學校的距離非常近:林口高中就在鄰側,林口國中、麗園國小約五分鐘路程,麗林國小、崇林國中也在十分鐘的路程內;它與未來的人口密集的集合住宅區也聲息相聞。完整基地為五公頃,但實際使用的雜木林區約為二公頃。
五、執行過程與成果:
(一)雜木林探索
每星期一次的生態觀察與攝影,並將生動美麗的生態照片發佈於部落格上;每月工作團隊也共同生態觀察與記錄。雜木林生態概況自98年9月起至今,已陸續將觀察紀錄發佈於自然攝影中心植物版內(如下圖),網址: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29996。其他的昆蟲及動物,則依時序發佈在部落格上。
(二)設立《發現林口都市之森》部落格
部落格架構於於林口社區大學網站內,網址:http://www.lcc.org.tw/blog/blog/151,目前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合計已有80篇主題,圖文並重力求生動美觀。
(三)舉辦《雜木林生態美學講座》
雜木林講座在整個計畫中不僅重要,而且是提綱挈領的精神指引,課程主題涵概都市計畫都市棲息地、植物、野花、蝴蝶食草與生態、外來入侵種植物等等。
(四)舉辦《雜木林自然體驗活動》
以國小學生為對象,設計昆蟲學習為主題,帶領麗林國小一班學童進入雜木林,親身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生態。
(五)與OURS合辦《動物園城市-2010林口雜木林生態工作營》
主旨在於引領環境相關科系學生體驗自然、觀察人類之外的生物的棲息地,期能引導他們未來從事都市空間及土木水利之規劃設計,能納入都市棲息地的概念,營造出對自然友善的環境。我們提供認識雜木林生態的知識與自然體驗,參加者則親身投入環境實作與棲地營造。
(六)協辦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營
同樣安排相關的生態課程吸引高中師生的興趣,參加者亦以參與施工(拔草、鋪步道、木櫈)貢獻本計畫之實作。
(七)園區規劃
A北側入口、B南側入口:園區LOGO、全區導覽圖及注意事項。
C雀榕戶外教室:置30張原木櫈,地面鋪鋸木屑。
D白匏子野外活動區:做為搭樹屋、攀木等戶外活動場地。
E植密源植物:一方面補充昆蟲蜜源,一方面可保持較美觀的視覺效果。
F竹雞動線恢復區:放任其生長,提供竹雞隱蔽的環境。
G路徑:使用鋸木屑鋪設,以改善天雨土壤濕黏性質,並抑制草類生長。
I淺水池:目標為淺水域繁殖蛙種,如面天樹蛙、澤蛙、小雨蛙等
J 枯木棲地提供白蟻、蝸牛特食物,及爬蟲類、昆蟲棲所。
K木屑棲地:獨角仙、金龜子幼蟲棲地。
L裸地:蟋蟀棲地。
M面天樹蛙棲地:保護原有香蕉園不受干擾。
N生態解說設計與設施:包括植物名牌及雜木林生態解說牌。
(八)實作工程
實作人力自、當地人力、動物園城市-林口雜木林生態工作營學員、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營學生。施作項目包括:
A步道定線與整地
B人工拔除入侵種植物
C鋪設鋸木屑步道
D製作原木櫈
E棲地營造:淺水池(蛙類)、枯木堆(蝸牛、白蟻、鉤盲蛇等)、木屑地(蟋蟀)。
F植物名牌
六、下階段構想:
(一)園區環境持續整理與簡易設施增補
1.持續人工除草。
2.建築廢棄物的清除。
3.園區設施的增補。
(二)持續開設雜木林生態美學課程
擴充計畫中的雜木林生態美學課程為秋季班/春季班,持續提供新朋友充實生態知識。預計自本年度下半年度開始,室內課程內容涵括:環境倫理、環境美學、生物多樣性、生態城市、里山等領域;室外課程則涵括台地野地及都市環境的戶外觀察。
(三)推展認識雜木林生態之環境教育活動
1.每季一次的雜木林生態導覽與工作日。
2.支援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的持續參與。
3.邀請林口地區國中小學設立雜木林生態研習課程。
4.舉辦寒暑期生態工作營隊。
5.至大型社區舉辦雜木林生態分享會。
(四)發展多元化的雜木林環境教育方案
七、建議:
(一)給新北市/公部門的建議
綠地不僅僅都市人類舒緩繁忙工作壓力的休閒場所,也是眾多野生朋友賴以維繫生命的群落生境(biotope)。由於都市規劃中狹隘的「綠地」思維,野地不僅被排除在外,更視為一種生長著「雜草雜木」、不具文化、沒有美感、有礙觀瞻的「無用之地」,是一種亟待改善的「雜亂景觀」;傳統的解決之道就是加以「美化」,亦即「景觀化」,所用材料就是搜羅世界五大洲的各式奇花異草。都市消滅了野地,驅逐了野生朋友,人們喪失了與自然相互適應與學習的機會,這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惡性減少的原因之一。生態城市的根本之道,要讓人們回到生態系之中來檢視人類的所做所為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無疑的,生意盎然的野地是最佳的學習聖堂。
有關新北市城市及郊野之區的綠地建設,提出如下的建議:
1.妥善保護既有的法定保護區,不讓觀光的需求,以美化之名協助外來植物入侵。
2.大型綠地(含陸地、溼地及河濱)請從生態面積極保育,讓野地成為人們認識自然、學習自然的最佳城市教室。
3.一般公園、學校、機關等等之綠化,可全部或局部採用地區性原生植物來修補或重建地區生態,讓縣民學習欣賞自然之美。有關地區性原生植物資料庫的建立,可委由相關生態團體及志工組織辦理。
(二)給操作同類型課題社區的建議
有關社區裏的生態議題,往往先從理智的層面上,使用言說或圖說來溝通。然而,在既有的主流價值觀下,生態往往是不值錢的,或者是看不到錢景的;而自然也不過是一堆雜草與雜木組成的「雜亂景觀」,毫無美感,需要加以「改善」的;野外的昆蟲既「可怕」又會「污染居家環境」等等。因此,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是必要的,例如:導覽解說、生態攝影、自然體驗、植物媒材DIY,甚至是野菜美食,都是生動而吸引人的入門技巧。當我們從情感與審美層面打動了,接下來就是說之以理,而可能試著推動一些改變。
日常生活中穿梭林口新舊市區,每每在等待綠燈之時望著路邊一塊塊生機勃勃的都市荒地,開始想著裏面到底生長著些什麼樣的植物,住著什麼樣動物和昆蟲呢?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探險了位於林口高中旁邊的雜木林,總面積達五公頃,目前是市政府代為管理的國宅用地。四周分別臨接道路及學校,但東南方還連接環繞整個林口新市鎮的保護區。這種看似無用的「荒地」,它能用來做什麼呢?
從日常生活出發觀察城市空間的變遷與城市生態的消長,我們在2009年10月展開觀察,並進而在2010年三月向縣政府提出計畫獲選執行,至2010年10月結案。有關99年度社區規劃師駐站輔導計畫成果簡要說明如下:
一、計畫名稱:林口野精靈都市之森(林口野步森林)
二、計畫說明
林口台地原為先民們移墾所居無水灌溉之旱作丘陵地,自1970年代擬定林口特定區計畫以來,推土機推平了台地上較為平坦之地,公共設施相繼投入,稱為林口新市鎮。或許因為交通因素,至近年機場捷運線定案施工之前,市區土地開發遲緩,如本案利用的國有國宅用地在內的諸多公私有土地,閒置卅年以上。
人類曾經一度征服自然,然而一旦閒置,大自然會自行修補:隨著演替過程,先驅植物逐一進駐,又因鳥類、昆蟲、風力之協助,成熟林樹種也一一回到市區土地重新生長;植物一豐富,相伴而生的野生朋友們也得以在此棲息。在此等多數人認為只生長雜草、雜木的無用之地上,我們發現了近一百種的植物,以及動人的蝴蝶、蛙類、昆蟲、鳥類等等,就像一處位於市中心的自然公園。
發起者陳信甫社區規劃師與林口社區大學,結合逐次參與活動的林口朋友,共同期望維持此一意外留存的低海拔次生林做為林口人的都市野地,以其近在咫尺之便,它能成為國中小師生的自然教室、假日家庭野遊的森林,以及最重要的──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探索之地。為了朗朗上口,成為林口的新勝地,取名為「林口野步森林」。「野步」的意思即是野外散步,希望即使居住在城市中心,卻能如臨郊野,欣賞四季的自然之美。
三、執行構想
地球環境惡化及諸多生態系持續遭受破壞,歸根究底是多數人們已遠離自然,無視生態網絡的平衡運作。為了讓失去山林、與自然疏離的都市大小朋友重新與自然做朋友,我們一起探索此塊尚未開發的國宅用地,讓它成為都市生活的自然野遊之地;如果有幸的話,我們將持續結合人力與資源,發展成為林口城市中的「自然中心」。
本案包括規劃與實作兩部分:
(一)規劃部分
1.保護生態首在改變人們看待自然的價值觀與審美意識。
審美上,全案採用生態攝影並發表在「發現林口都市之森」部落格,引領對自然陌生的朋友,發現原生動植物之美;知識上,開設「雜木林生態美學講座」,提供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常識,連結自然審美與地球的危機。
2. 適度干預森林的成長,並規劃為適合生態探訪的簡易園區。
以人工拔草方式清除基地上的外來入侵種,提供原生植物的生長空間。依據我們設定的野遊、生態教學與觀察等目的,規劃為適合的場地。
3. 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野精靈之友」志工組織,持續經營與管理。以人工拔草方式清除基地上的外來入侵種,提供原生植物的生長空間。依據我們設定的野遊、生態教學與觀察等目的,規劃為適合的場地。
(二)實作部分
透過僱工及舉辦生態工作營的方式,先行施作規劃中的基本項目,如鋪設步道、除草、木櫈、棲地營造等。
四、基地位置:
地位於林口新市鎮文化一路與仁愛路二段交叉口(如下圖),東側緊臨林口高中,西側則是林口運動公園。它與林口都市中心區幾所學校的距離非常近:林口高中就在鄰側,林口國中、麗園國小約五分鐘路程,麗林國小、崇林國中也在十分鐘的路程內;它與未來的人口密集的集合住宅區也聲息相聞。完整基地為五公頃,但實際使用的雜木林區約為二公頃。
五、執行過程與成果:
(一)雜木林探索
每星期一次的生態觀察與攝影,並將生動美麗的生態照片發佈於部落格上;每月工作團隊也共同生態觀察與記錄。雜木林生態概況自98年9月起至今,已陸續將觀察紀錄發佈於自然攝影中心植物版內(如下圖),網址: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29996。其他的昆蟲及動物,則依時序發佈在部落格上。
(二)設立《發現林口都市之森》部落格
部落格架構於於林口社區大學網站內,網址:http://www.lcc.org.tw/blog/blog/151,目前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合計已有80篇主題,圖文並重力求生動美觀。
(三)舉辦《雜木林生態美學講座》
雜木林講座在整個計畫中不僅重要,而且是提綱挈領的精神指引,課程主題涵概都市計畫都市棲息地、植物、野花、蝴蝶食草與生態、外來入侵種植物等等。
(四)舉辦《雜木林自然體驗活動》
以國小學生為對象,設計昆蟲學習為主題,帶領麗林國小一班學童進入雜木林,親身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生態。
(五)與OURS合辦《動物園城市-2010林口雜木林生態工作營》
主旨在於引領環境相關科系學生體驗自然、觀察人類之外的生物的棲息地,期能引導他們未來從事都市空間及土木水利之規劃設計,能納入都市棲息地的概念,營造出對自然友善的環境。我們提供認識雜木林生態的知識與自然體驗,參加者則親身投入環境實作與棲地營造。
(六)協辦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營
同樣安排相關的生態課程吸引高中師生的興趣,參加者亦以參與施工(拔草、鋪步道、木櫈)貢獻本計畫之實作。
(七)園區規劃
A北側入口、B南側入口:園區LOGO、全區導覽圖及注意事項。
C雀榕戶外教室:置30張原木櫈,地面鋪鋸木屑。
D白匏子野外活動區:做為搭樹屋、攀木等戶外活動場地。
E植密源植物:一方面補充昆蟲蜜源,一方面可保持較美觀的視覺效果。
F竹雞動線恢復區:放任其生長,提供竹雞隱蔽的環境。
G路徑:使用鋸木屑鋪設,以改善天雨土壤濕黏性質,並抑制草類生長。
I淺水池:目標為淺水域繁殖蛙種,如面天樹蛙、澤蛙、小雨蛙等
J 枯木棲地提供白蟻、蝸牛特食物,及爬蟲類、昆蟲棲所。
K木屑棲地:獨角仙、金龜子幼蟲棲地。
L裸地:蟋蟀棲地。
M面天樹蛙棲地:保護原有香蕉園不受干擾。
N生態解說設計與設施:包括植物名牌及雜木林生態解說牌。
(八)實作工程
實作人力自、當地人力、動物園城市-林口雜木林生態工作營學員、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營學生。施作項目包括:
A步道定線與整地
B人工拔除入侵種植物
C鋪設鋸木屑步道
D製作原木櫈
E棲地營造:淺水池(蛙類)、枯木堆(蝸牛、白蟻、鉤盲蛇等)、木屑地(蟋蟀)。
F植物名牌
六、下階段構想:
(一)園區環境持續整理與簡易設施增補
1.持續人工除草。
2.建築廢棄物的清除。
3.園區設施的增補。
(二)持續開設雜木林生態美學課程
擴充計畫中的雜木林生態美學課程為秋季班/春季班,持續提供新朋友充實生態知識。預計自本年度下半年度開始,室內課程內容涵括:環境倫理、環境美學、生物多樣性、生態城市、里山等領域;室外課程則涵括台地野地及都市環境的戶外觀察。
(三)推展認識雜木林生態之環境教育活動
1.每季一次的雜木林生態導覽與工作日。
2.支援林口高中生態志工的持續參與。
3.邀請林口地區國中小學設立雜木林生態研習課程。
4.舉辦寒暑期生態工作營隊。
5.至大型社區舉辦雜木林生態分享會。
(四)發展多元化的雜木林環境教育方案
七、建議:
(一)給新北市/公部門的建議
綠地不僅僅都市人類舒緩繁忙工作壓力的休閒場所,也是眾多野生朋友賴以維繫生命的群落生境(biotope)。由於都市規劃中狹隘的「綠地」思維,野地不僅被排除在外,更視為一種生長著「雜草雜木」、不具文化、沒有美感、有礙觀瞻的「無用之地」,是一種亟待改善的「雜亂景觀」;傳統的解決之道就是加以「美化」,亦即「景觀化」,所用材料就是搜羅世界五大洲的各式奇花異草。都市消滅了野地,驅逐了野生朋友,人們喪失了與自然相互適應與學習的機會,這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惡性減少的原因之一。生態城市的根本之道,要讓人們回到生態系之中來檢視人類的所做所為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無疑的,生意盎然的野地是最佳的學習聖堂。
有關新北市城市及郊野之區的綠地建設,提出如下的建議:
1.妥善保護既有的法定保護區,不讓觀光的需求,以美化之名協助外來植物入侵。
2.大型綠地(含陸地、溼地及河濱)請從生態面積極保育,讓野地成為人們認識自然、學習自然的最佳城市教室。
3.一般公園、學校、機關等等之綠化,可全部或局部採用地區性原生植物來修補或重建地區生態,讓縣民學習欣賞自然之美。有關地區性原生植物資料庫的建立,可委由相關生態團體及志工組織辦理。
(二)給操作同類型課題社區的建議
有關社區裏的生態議題,往往先從理智的層面上,使用言說或圖說來溝通。然而,在既有的主流價值觀下,生態往往是不值錢的,或者是看不到錢景的;而自然也不過是一堆雜草與雜木組成的「雜亂景觀」,毫無美感,需要加以「改善」的;野外的昆蟲既「可怕」又會「污染居家環境」等等。因此,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是必要的,例如:導覽解說、生態攝影、自然體驗、植物媒材DIY,甚至是野菜美食,都是生動而吸引人的入門技巧。當我們從情感與審美層面打動了,接下來就是說之以理,而可能試著推動一些改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