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

阿里磅溪|0.5 的農業生態觀

文圖/陳信甫

只要檢視台灣堡圖,舊時北海岸諸多小溪流的兩岸流域,因為得利於水源的便利與水圳的開發,即使位居山坡,依然闢建為層層疊疊的梯田。從老照片中觀賞,綿延無際的農作地景堪稱美景,這是人類社會曾經擁有的勝利。


淡水老照片

經濟結構的變遷,山林之田離農幾十年,稍處偏遠與阧峭致無力維護之處便荒無了。荒蕪不是失敗,是重返自然。藉由自然演替,先驅植物率先佔有,成熟林植物繼而接替生長,若持續未加干擾,數百年之後又將回復為生物多樣性繁茂的成熟森林。站在通往石門阿里磅溪的山林小徑上,眼前這片演替中的林野仍可辨識出當年梯田的榮景。


石門阿里磅溪梯田野化中

0(全自然,未開發)與 1(全農業,已開發)的競逐,一直是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數千年的抗衡與消長。不論著眼於生態復育或糧食安全,重返山林是好事,返農亦屬難得,但我們需要0.5的農業生態觀。我們須知,即便是捨棄傷人傷生農藥的各類型有機農法,無法邁進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度生態認知,無法建立全新農園生態系的思維,仍是不足的。德國與日本,在農業與生態之間的革命性創見,是我們的指引。

離農山林之田,返農需要生態新思維!

※圖片於石門阿里磅溪拍攝 2013-06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