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淡水|大屯溪物語:人與自然諧和的地域合作行動(上)

大屯溪社區規劃工作站緣起

文圖/陳信甫

大屯溪對於淡水人來說並不陌生,多年前集結在地及淡水地區人士共同倡導保護溪流生態及其世傳的茄苳石堤而開啟了大屯溪的社區營造的開端。個人參與當地工作多年之餘,有感於動人的鄉村景色或因農產業衰頹或因鄉民自鄙而逐漸傾頹,而在九十三年以「走尋大屯溪流域的鄉村地景」為主題向營建署提案申請「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獲選,逐步與在地社區共商社區生活空間的改善、鄉村地景的保育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這樣的基礎下,另於九十六年向台北縣政府城鄉局申請設立「大屯溪社區工作站」(工作範圍為淡水鎮屯山里),半年以來與在地社區組織屯山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培訓其能力並推動了一系列的活動與簡易環境改造。〔註:本案屬於台北縣城鄉局推展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實驗計畫之一:「九十五年度台北縣在地生根計畫──工作站&補助計畫──小型實作工程案」。〕




在此所提及的大屯溪,並非只關注溪流生態本身,而是與之依存的人類社區及自然萬物;其地理範圍並不侷限屯山里本身,事實上個人曾提出一個以大屯溪為共同家鄉的新的社區認同,因為惟有把上下游各社區集結合作,方能有效的保護大屯溪。但是限於計畫規模較小,本次僅專注在下游段的屯山里。

工作方向:共創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屯溪物語

  農產業結構的大變遷造成在地農產業凋零及人口外流,鄉村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家園,而是一個曾經存在心中的原鄉印記;隨著城鎮不斷地向外擴張,鄉村社區也曾憧憬著變更為都市計畫區的開發美夢,或者希望能夠趕搭觀光熱潮興闢觀光設施,帶給家鄉一些治癒經濟弱勢慢性病的補藥。

  大屯溪何去何從?一般以為這是在地社區居民及組織不容侵犯的領域與權利,不論何種專業者似乎都不應干預「社區的自主性」。基於長期參與在地工作以及與在地社區的熟識,我們提出了一個「大屯溪物語」的未來構想(借用日本攝影家今森光彥自然攝影名著「里山物語」),以發掘並保護鄉村生活文化、農業、自然生態、歷史、民俗為基調,尋獲鄉村社區的特色與自信,又以此為資源尋求新的永續發展。這是一個結合在地社區及有志推動淡水社區文化、教育、生態農業、生態保育工作者共同合作的開放式工作隊伍,除工作站本身的大屯社區工作室之外,連結了屯山社區發展協會、淡水文化基金會、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屯山國小等。從空間專業(社區建築)領域的規範來看,我們既不為社區而做(planning for the community),也不只是與社區一起來做(planning with the community) ,而是積極而開放的地域合作行動──因為我們並非小社區外的外來者,我們共同分享著淡水的生活領域,以及共同的地球環境。

  實質的工作內容方面,我們摒棄傳統空間專業以處理工程為主的本分,乃是因為鄉村地區的特殊性使然。鄉村地區除了一部分是未經人為利用的自然環境之外,事實上幾乎為人們的農漁產業所形塑,也有人說「鄉村地景即是農(漁)事的景觀」,這也就是說人們以直接取用大地的方式決定了鄉村的形貌,就如同經營產業內容的不同而決定其工廠的形貌。因此,在處理一般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改善之外,在鄉村社區原產業沒落的狀況下,與社區共同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及學習其經營管理的技能遠較工程本身更為重要與優先。因此,工作站分別從「社區組織培力及社區想像力的激發」及「社區生活空間改善與提案」兩個軟硬互補的方向上同步來進行。
本文刊載於<文化淡水>100期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