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信甫
本文刊登於〈自然步道會訊〉65期, 2015年1月。
穿梭在人間社會與自然之間,我總是持疑著:公共綠地的形貌為什麼總是片面宜人,卻生態不宜呢?有人說:「理應如此,因為城市是人間享用的,野生動植物應該住在城郊與野外。」然而,隨著城市不斷的擴張與接近自然的休閒活動日益盛行,實實在在的造成原應生態相對較豐的郊野,不但綠地面積持續減少,生態品質更是明顯的下降。我以為生態系的人為破壞,除了來自過度與不當開發的「硬破壞」之外,休閒與(不)自然審美的「軟破壞」實可等量其觀。國家公園等有關生態保護區的設置與郊野生態品質的保護固然重要,然而改變我們個人與社會性的審美慣習,追求符合整體生態系統利益的生態美學,進而在城鄉日常生活環境中加以實現,亦同等重要而基本。
向百拉卡公路學習生態美學
萬華區城市校園生態改造:里山庭園
十二月應邀前往萬華社大綠野仙蹤社團講授三堂課,目的是將社大所在龍山國中裏的其中一塊園藝花圃改造為生態庭園。生態美學是智識與美感的綜合實踐,課程中必需涵括認知、審美與實作,於是三堂課程如下計畫:第一堂的主題是以蝴蝶擔任領航員的室內課程,引領大家重新認識生態系。第二堂則到陽明山公國家公園百拉卡公路自然觀察,既要辨識地區原生植物的種類與其相關的生態關連,更要學習鑑賞自然植物景觀的豐富層次與美感。第三堂是實作,以百拉卡公路所見為範例,試著在在城市中打造一個地區性原生植物的多樣性生態景觀,不僅人們可以從中學習自然的生態系統,更能與昆蟲動物們來分享。
基地面積不大,但歷年來堆置了許多不必要的雜物與栽植位置不宜的植物,因而顯得侷促與無序,去蕪存菁是第一步。我設想著,利用此地半數林蔭區域再現森林下叢集的植物群落景觀,而另半數半日照區域則種植低矮灌木與草本植物。去除空心磚與雜物之後,重新鋪設觀察步道,調整了既有植物的位置,未來還要再植入更多地區性的原生植物,我希望這裏能成為以大台北地區低海拔原生植物為主的生態庭園,就是日本里山保護運動中通過生態反省而生的新型態日本生態庭園-里山庭園。
基地原始現況
生態美學與園藝慣習的碰撞
課程高舉生態美學的理念與實踐,但是進入實作階段時總不免要與眾人既存心中幾近潛意識的園藝慣習相碰撞。動工前的討論時,我向大家提問著,這樣一塊園藝園圃要改造為什麼樣貌呢?大家以為該有什麼目標呢?一位學員馬上提出時興的種菜提議。本處基地日照不足,固然不宜種菜,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綠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還是把土地留作生態系的恢復為好,種菜請善用全日照的屋頂及農業區的土地吧。
該怎麼整理才能既生態又美麗呢?一、兩位勤奮的學員立即拿起掃帚,打掃起基地上的落葉。我再次提醒,生態庭園是物質能夠自然循環的生態系統,落葉既是碎屑食物鏈裏昆蟲動物的棲所也是食物,經過牠們的分解,系統中的養分才能生生不息。「只要掃清落葉,整齊清潔自然就會美!」該學員又不假思索的回覆我的說明。正是這樣根深蒂固的園藝慣習,支配了我們日常生活數十年,甚而百年之久,豐富而複雜的生態系統持續的被人間追求一己之美的觀念所淨除。
清理雜物並移植不適既有植物
基地上原有的花葉萬年青、蜘蛛蘭、山蘇與朱蕉怎麼辦?務必加以清除嗎?本次實作課程僅有一堂,且又無經費採買植物,因此只有就現有資材做初步整理,少數的外來種也能善加利用,移植到合適之處即可。我個人不排斥外來種,但切忌外來入侵種。然而,仍請務必優先考慮大台北低海拔的原生植物,不足之處再低比例搭配外來種;即使要種外來種,也千萬要慎選有蜜可吸,有益蜂蝶吸蜜昆蟲的種類。別嫌棄很多原生植物好像不開花,但其實除了蕨類與苔蘚之外,都是開花植物呢。不只是種對植物,更要學習鑑賞地區原生植物為主的生態景觀!
初步整理成果
未竟的永續之道
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完成了初步的整理,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我留下了以下的建議:我們應該學習善加利用大台北地區低海拔的原生植物栽植為新自然美學的都市庭園,植物種類與型態要豐富,組合景觀要有複雜的層次,留下落葉自然腐爛不要掃除,絕對需要能與昆蟲動物來分享。當然,生態系裏並非只有人與蝴蝶,我依循常例提醒著大家:雖然蝴蝶很美麗,但請不要太寵愛牠,更不要偏愛牠。
要超越「蝴蝶園」或「原生植物標本園」(註:指類型)的想像,一起來打造美美的城鄉野花園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